白大褂下的性别烙印:你的身体,是实验室的二等公民。
警惕不易察觉的医疗剥削,夺回对自己身体的定义权,这是一场医学话语体系的性别革命。在本书中,你将看到性权利觉醒后的百年抗争,科技革命中的女性主义突围。
当你搜索“女性健康”问题时,铺天盖地的信息似乎都在教你如何 “做一个合格的子宫”。现在,是时候让手术刀指向权力的病灶了。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美国人类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赖立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涂炯联合推荐。
本书是对 “从生物学意义上女性天生低人一等” 偏见的致命一击,更是对 “疼痛不是矫情,而是求救信号” 的大声疾呼。
《制造误诊》以手术刀般的锋利剖开医学史的暗面:从古希腊时期医者认为子宫游走会导致疾病,到19世纪子宫、卵巢是女性“生物缺陷”的荒诞理论,再到现代诊室里医生将女性胸痛、热潮、失眠轻易归结于更年期,医学长期将女性身体视为需要规训的 “问题载体”。
当粉红经济与商业噱头越发紧密,《制造误诊》提醒我们:真正的女性健康关怀,应当建立在倾听女性声音,正视女性身体需求的基础上,而非将她们的身体拆解为可盈利的 “零部件”。
美国女性因更年期潮热被误诊为焦虑症的比例高达 47%。我们需要警惕医学下的 “她经济”产业链:从天价抗抑郁药到过度推销的妇科手术,从开设私人脐带血存储账户到卵子捐赠……
在“生育自由”与“身体自主权”成为舆论焦点的今天,《制造误诊》跳出狭隘的医疗视角,将女性健康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中。
贫困国家HPV疫苗覆盖率不足25%,职场女性因孕产被迫辞职的新闻屡见不鲜,代孕合法化的讨论中女性的身体正被明码标价……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女性身体与医学、科学的社会学力作,也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有关女性身体困境的启蒙之作。许多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抱有羞耻感和罪恶感。我们会忽视自己的不适,误解自己的身体,主动压抑自身体的真实感受,甚至总是在承受并消化一切冒犯。其实,女性的身体绝非是羞耻、尴尬的,我们所感受到的疼痛与难受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身体在呼唤我们了解它的真实需求,正视它的困境,进而认识我们真正的自己。
在认识身体及其困境的旅途中。我们会发现,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在受到忽视与误解,不仅仅是子宫、生理期,还有慢性疾病、心脏问题、骨骼等。随着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它真实处境的深入理解,我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向冒犯身体的一切说“不”,好好重视身体、重视自己,超越身体局限,重新发现美好。
———————————————————
名人推荐
这本书真的太好了……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支持⽽非忽略全球半数⼈⼝⽅面,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 ——海伦·潘克斯特(Helen Pankhurst),英国妇⼥权利活动家,⼤英帝国勋章获得者
一个亟需讨论的重要话题。——凯蒂·赫塞尔(Katy Hessel),《没有男人的艺术史》作者
从社会学角度为女性身体和健康提供了宝贵视角,更为所有人描绘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一观点尤为宝贵(且乐观)。——吉娜·李彭(Gina Rippon),英国神经生物学家,《大脑的性别》作者
媒体推荐
这本书信息量极大,⽽且暗藏怒⽕……其技巧和方法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确!——《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这是一本开创性的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一本必读好书。——《每⽇快报》(Daily Express)
她的论证分析很客观,研究非常严谨。——《泰晤⼠报》(The Times)
玛丽克▪比格在证据分析上持论公允,在研究上细致入微。——《电讯报》(Telegraph)
直面女性健康问题之作。——《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作者简介
玛丽克▪比格(Marieke Bigg),剑桥大学生殖社会学系博士、社会学家,欧美顶级女性演讲者、心理治疗师。她是生殖技术发展史方面的专家,长期专研生殖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她长期关注以医学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社会问题,以及前沿科学(如试管受精、人造子宫、干细胞科学、基因编辑)和精神病学中的性别健康、女性身体和心理健康、性和性别。此外,她还长期关注和研究社会学、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影响,并长期关注媒体和文化中的女性健康问题。
译者简介
杨锃,浙江绍兴人,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健康、精神卫生、残障与康复等领域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社会兼职有:中国康复医学会社会康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朱佩怡,广东珠海人,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现该校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残障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论文发表于《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对于女性身体,自古以来在白大褂下就有性别烙印。 比如:古希腊时期医者认为子宫游走会导致疾病; 19世纪则出现谬论,认为子宫、卵巢是女性生物缺陷; 现代诊室里医生把女性胸痛、热潮、失眠归结为更年期; 医学长期把女性身体视为重要规训的问题载体。 在《制造误诊》这本书里...
评分 评分《制造误诊》这本书讲述的是未被好好对待的女性身体。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明白作者的用意,打开这本书知道作者是想帮助人们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超越自己身体的局限。 在这个女性健康史非常复杂的时期,作者也希望跟更多的人能够分享这样的一本书,其实也是帮助所有的女性能...
评分阅读此书才深刻认识到,所谓的医疗科学远非全然客观公正。在父权制的框架下,医疗体系仍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则被系统性置于边缘地位。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导致女性的身体在医疗领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妥善对待。因此,女性疾病遭遇误诊的现象,其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性别...
评分虽然医学给人以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但是其对男性全生命周期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女性仅限生殖健康的关注足以说明:男人的命是真的好重要,女人的命能生孩子就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文化倾向:男性对其健康问题,更多的是向外求助;女性对其健康问题,更多的是向内求责。而医学正不断通过科学研究、医疗实践,强化着这一既有的刻板印象。消费主义紧跟其后,振臂高呼为女性赋权,女性可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啊!从外貌的整形到阴道的缩紧等等,其底层逻辑都是觉得女性是低劣、肮脏。在此具体情景之下,自我管理=自我阉割。
评分在男性中心的医学世界里看到一朵蓝花般的希望。
评分好书!和之前我大力推荐的《性别攸关》是一个题目,等晚点写推荐
评分“人们曾假定医学是客观的,医学知识是权威的,这种观念对女性有害。死亡率的高低往往与是否缺乏高科技医疗手段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社会技术是否存在缺陷密切相关,因为社会技术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响应性以及能否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很多时候,伤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医疗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拒绝承认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文化偏见和假设,或是他们缺乏相关培训,抑或是没有时间来承认。这种缺乏自我反省的情况往往并非个人的过错,因为通常他们确实都在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问题在于,他们是从传统医疗系统出发,而传统医疗系统将医学视为纯粹客观存在而非兼具人文学科特性的科学,因此他们也不会为反思这一至关重要的工作留出空间或时间。这便导致个人缺乏自我反省,而未经审视与反思的医学观点有时甚至会带来悲剧性的后果。”
评分本书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好的科学应该是彻彻底底的女性主义,而且将有益于全人类。女性会讳疾忌医,有可能是害怕医学会证明她不是一个“合格女人”;当男性身体被当作标准,当人们以为两性只有比基尼覆盖区的差异,当女性疾病与她的性感无关,你真的很难纠偏,因为这些观念几乎组成了我们的文化。事实上,用于糖尿病研究的资金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0倍;PMS至今仍被视为“女性是不理性的”生物学证据;女性的生殖系统都是由白男解剖学者命名的;心脏病是欧美女性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但很少有人知道,男女心脏在质地上都有差异;骨密度并不是一个代表性的标准,总以此说女性脆弱很无稽……只按男性标准展开的医学是在无知上累积无知,令这门学科蒙羞。我们不能再忍受一个科学家高于病人,男人高于女人的世界,这是我们的血肉人生,我们要被看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