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工作是人们获得收入、权利和归属感的主要来源,却也同时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暴力,剥夺人们好好吃饭、安然入睡的权利和宝贵的自由时间。在本书中,大卫·弗雷恩通过梳理马克思以降的工作理论,质疑了工作的中心地位,揭示了工作对我们的生活的全面殖民,以及异化在新时代里的新形式。同时,他调研了一群积极抵制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人,他们有的为了寻觅一份有足够价值感的工作而暂时不工作,有的因为工作损害了他们的健康而不得不停止工作或减少工作时长。大卫·弗雷恩在书中试图回答如下问题:是什么推动这些人脱离工作,他们的抵抗是否徒劳,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启发一种替代性方案,即基于工作时长的减少和社会对工作的重新分配。本书指出了当今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的病态特征,并且坚信未来可能会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大卫·弗雷恩,卡迪夫大学社会学教师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在社会活动、消费文化、幸福的社会学,以及工作理论。
译者简介
重命名小组,一个由学生、 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组成的志愿翻译团队。它的目标是通过新的语言( 重命名)去激活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该小组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症结有普遍的兴趣,关注后工作时代的政治和国内外年轻一代的生活状况。
在火车上读完了《the refusal of work》这本书的中译本,继续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当初向编辑推荐这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仅对拒工做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梳理,而且在后半本主要记录他与许多真实生活中不工作的人的接触和交谈,而那些文字让我感到很亲切。 在过去三四年没...
评分在火车上读完了《the refusal of work》这本书的中译本,继续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当初向编辑推荐这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仅对拒工做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梳理,而且在后半本主要记录他与许多真实生活中不工作的人的接触和交谈,而那些文字让我感到很亲切。 在过去三四年没...
评分在火车上读完了《the refusal of work》这本书的中译本,继续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当初向编辑推荐这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仅对拒工做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梳理,而且在后半本主要记录他与许多真实生活中不工作的人的接触和交谈,而那些文字让我感到很亲切。 在过去三四年没...
评分撰文 | 廖曦雯 维姆·文德斯的最新电影《完美的日子》以生活在东京的清洁工平山为主角,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视角下,展现了这个没有任何家庭生活的中年男子极其规律、简单的生活。每天固定需要清扫的公共厕所与相应的工作流程、休息时间的公园小憩、下班后前往饭店与公共澡堂,...
评分工作观念熵变史:探寻工作理念的演进与变革 引言:工作教条——初始秩序的构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工作观念最初以“工作教条”的形式呈现,为工作行为构建起一套初始的秩序。这些教条可能源于传统习俗、宗教教义或社会等级制度,它们规定了人们对工作的基本认知、工作的...
一本每天都大夸的书,边读边确认了自己的兴趣以及竟然处理了硕论遗留的许多问题!
评分自主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也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某种能被简单表述的目标;相反,人们在自主活动中追求的是自己所定的“真、善、美”
评分“一个无法想象以商品关系之外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团结和目标感的社会是极其可悲的”
评分如果没有休息和娱乐,工作是为了什么呢?
评分好喜欢这本书啊 因为激进左翼就和我一样 批判起来振聋发聩 解决方案渺茫难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