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小说写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作者一改平日的幽默超脱,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林语堂自己认为这部小说是“非无所为而作也”。作为他的三部曲之一的《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见其文学地位和价值。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给看《京华烟云》的人做个问卷调查,最受欢迎的女子和最受欢迎的男子。 女子,那肯定是木兰高票当选。拜托,第一女主角,林先生自己也说,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他断然不是为了创造木兰这个人物,写了京华烟云,但是木兰这个人物的塑造定然为他的创作过程平添了无限乐趣。 用...
评分开始是看赵薇版的电视剧,为那个隐忍的木兰感动,又去看赵雅芝版的,活泼的让我咋舌,想知道木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于是去看原著。之前看过林语堂先生的浮生一梦,觉得不可接近。知道是林先生想写一本红楼,真的有些红楼的味道,只不过林妹妹成了配角,探春和湘云成了主角。他...
评分开始是看赵薇版的电视剧,为那个隐忍的木兰感动,又去看赵雅芝版的,活泼的让我咋舌,想知道木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于是去看原著。之前看过林语堂先生的浮生一梦,觉得不可接近。知道是林先生想写一本红楼,真的有些红楼的味道,只不过林妹妹成了配角,探春和湘云成了主角。他...
评分母亲责备我看书的态度,说有些书固然粗读,有些书确实需要反复思量的精读。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然而选择书的态度和她不同,别人的精典是别人的,在我看来,如果是部小说,自然要故事好、人物佳,自然而然的吸引我去反复精读。大时代的背景最好不落痕迹的镶嵌在故事情节里...
评分林先生语言之妙,时如行云之流畅,时如落花之幽静,时如匕首之犀利,阅之大快,自不必言;其文章立意主旨,亦毋庸我一粗浅之人赘述,只此说说对姚家木兰和莫愁的看法 木兰是书中的主人公,才高貌美,又有胆识又有分寸,一生传奇多变,颇令人赞赏;但林先生说木兰是“中国完美女...
不怎么顺当地把林语堂《京华烟云》上部看完了,他的书还是值得慢慢咀嚼的。因为大概知道里面众人的下场,所以林如斯对父亲作品的评价:浮生若梦,一路看来我是极其认同的。但是作为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亦极其认同其曲折中前进的发展观,所以,哪怕下卷中满纸生离死别泪,我还是自虐地开始看吧。把下部看完了。我必须要感叹,林先生为大家,有一点我非常推崇,就是将大时代的背景不着痕迹地贯穿全书,并且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老派人的小说,往往带着浓重的诗一样的语言特色,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的重要原因。
评分绝对的5星!收货颇多!应该获诺贝尔奖的吧?
评分史诗一般的著作 相比于《长恨歌》的上海女人史诗 我更喜欢北京的姚木兰 局气接地气识大体
评分好书
评分总是忍不住对号入座 因为自己也有个妹妹 总是觉得自己和木兰有某些相似点 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