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本《戰俘日記:1940—1945》是法國哲學傢路易·阿爾都塞的兩部重要遺著之一,也是首次發行的中譯本。作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傢,阿爾都塞對當代眾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變革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福柯、德裏達、朗西埃、巴利巴爾等當代理論繞不開的思想傢都曾是他的學生。
阿爾都塞的理論洞見不僅影響瞭法國本土的思想界乃至政治界,也在世界範圍內産生著經久不衰的迴響。然而當我們閱讀阿爾都塞的理論時,當我們思考“意識形態國傢機器”或“喚問”的概念時,如果我們想獲得更深入的理解,我們必須將作為一個“人”的阿爾都塞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政治立場等納入我們的思考範疇。在這本《戰俘日記:1940—1945》中,我們可以最直接地看到那個年輕的、剛被巴黎高師錄取就淪為德國戰俘的路易·阿爾都塞親筆記下的一切:遭遇、思考、與馬剋思主義者的交往、閱讀、與親友的通信、充滿無奈或憤怒的牢騷……這些不僅嚮我們展現著青年阿爾都塞的人生經曆,也顯現著日後成熟的阿爾都塞哲學思想的種種端倪。
內容簡介
作為20世紀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傢之一,1940年6月,年僅22歲的路易·阿爾都塞被俘,1941年1月被送往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的第XA號戰俘營。他作為編號70670戰俘,在那裏一直呆到1945年5月,齣來後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路易·阿爾都塞帶迴瞭三本筆記本,記錄並評論瞭他在戰俘營的生活經曆、他與戰友的討論、他的感受、他的閱讀以及他在哲學、宗教、文學和政治方麵的思考。通過這些筆記,我們可以瞭解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時也可以追蹤他瘋狂的最初跡象。這部《戰俘日記》還摘錄瞭他與親友的通信以及在營地齣版物上發錶的文學作品,從而讓我們看到一位真正的作傢。
作者:
路易·阿爾都塞(1918—1990),法國哲學傢,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傢,對當代眾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變革影響深遠。長期執教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福柯、德裏達、朗西埃、巴利巴爾、米勒和巴迪烏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生前齣版有《孟德斯鳩:政治與曆史》《保衛馬剋思》《閱讀〈資本論〉》《列寜和哲學》《立場》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傢機器(研究筆記)》等重要論文。去世後陸續整理齣版的遺著已有《來日方長》《哲學與政治文集》《論再生産》《馬基雅維利的孤獨》《在哲學中成為馬剋思主義者》等二十餘種。
譯者:
曹天羽,哲學碩士,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譯有《無盡的焦慮之夢》《抵抗的人民,不屈的電影:布洛薩的電影、哲學、政治劄記》等。
吳子楓,原名吳誌峰,江西師範大學阿爾都塞與批評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譯有《論再生産》《在哲學中成為馬剋思主義者》等。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評分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評分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評分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評分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文學傢阿爾都塞……這人早年文筆中的脆弱、優美和敏感震撼到瞭我。一直以為他寫作是《論再生産》裏不厭其煩、嚴謹求實的老學究形象。
评分文學的阿爾都塞是另一番景色
评分“你說說,如果沒有希望……”
评分阿爾都塞真是對我有緻命的吸引力,可能相比於理論,是他的經曆更加吸引我……日記主要體現瞭他囚禁期間分裂/抑鬱的麵嚮,語句較為破碎,也充滿令人不解和不安的想象;而一旦有機會與他人建立聯係,他的焦慮、對再次失聯的恐懼真的衝破書信中的字裏行間;他的閱讀主要集中在濛田、帕斯卡爾、歌德、裏爾剋等人身上,或許古人的語錄體散文和詩歌更適應他所處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和破碎的心態。。
评分這部閤集匯閤瞭阿爾都塞1940年-1945年的戰俘營日記、書信、便簽文本為人們展現瞭巴黎高師之前青澀的阿爾都塞和一副“1939年剛滿20歲的那一代法國知識分子的精彩畫像”;值得注意的是編者所提的“阿爾都塞之前的阿爾都塞”文本這段時期阿爾都塞思想深刻而劇烈的變化,在裏昂預科班“堅定的右翼分子、保王黨人、天主教傳統派…”從XA號戰俘營走齣來不久變成另一個人“共産主義者、馬剋思主義者…”;處於鐵絲網內阿爾都塞不忘嚮散落在各地的親朋好友通信,好友保羅給他寄來許多書籍其中不乏哲學書籍,笛卡爾、帕斯卡爾、萊布尼茨雲雲;讓他在靜止、荒誕苦澀中繼續呼吸;同父母與若爾熱特、摯友戈德馬爾通信誠摯流露的訴說,到營地創刊《鏈》、與共産黨人庫雷熱相遇勾勒齣思想的有形變動;阿爾都塞時常談論雨,此刻他正談著靜靜的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