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日记

战俘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法】 路易·阿尔都塞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曹天羽
出版时间:2025-1
价格:10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018432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战争
  • 二战
  • 战俘
  • 回忆录
  • 历史
  • 个人经历
  • 生存
  • 苦难
  • 人性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战俘日记:1940—1945》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两部重要遗著之一,也是首次发行的中译本。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利巴尔等当代理论绕不开的思想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阿尔都塞的理论洞见不仅影响了法国本土的思想界乃至政治界,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经久不衰的回响。然而当我们阅读阿尔都塞的理论时,当我们思考“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或“唤问”的概念时,如果我们想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必须将作为一个“人”的阿尔都塞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纳入我们的思考范畴。在这本《战俘日记:1940—1945》中,我们可以最直接地看到那个年轻的、刚被巴黎高师录取就沦为德国战俘的路易·阿尔都塞亲笔记下的一切:遭遇、思考、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阅读、与亲友的通信、充满无奈或愤怒的牢骚……这些不仅向我们展现着青年阿尔都塞的人生经历,也显现着日后成熟的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种种端倪。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1940年6月,年仅22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俘,1941年1月被送往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的第XA号战俘营。他作为编号70670战俘,在那里一直呆到1945年5月,出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路易·阿尔都塞带回了三本笔记本,记录并评论了他在战俘营的生活经历、他与战友的讨论、他的感受、他的阅读以及他在哲学、宗教、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思考。通过这些笔记,我们可以了解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追踪他疯狂的最初迹象。这部《战俘日记》还摘录了他与亲友的通信以及在营地出版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作家。

作者简介

作者: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法国哲学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影响深远。长期执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利巴尔、米勒和巴迪乌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生前出版有《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立场》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等重要论文。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遗著已有《来日方长》《哲学与政治文集》《论再生产》《马基雅维利的孤独》《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等二十余种。

译者:

曹天羽,哲学硕士,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译有《无尽的焦虑之梦》《抵抗的人民,不屈的电影:布洛萨的电影、哲学、政治札记》等。

吴子枫,原名吴志峰,江西师范大学阿尔都塞与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译有《论再生产》《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等。

目录信息

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序( 艾蒂安·巴利巴尔)/ 1
法文版编者前言(奥利维耶·科尔佩 扬·穆利耶·布唐) / 27
“……在法兰西土地上写下的最后的话……”
1940 年 9 月 6 日和 7 日的告别便笺 / 01
一名战俘的编年史(节选) / 07
旅途笔记
1939 年 9 月 1 日至 1941 年 8 月 23 日(影印) / 13
战俘日记
1941 年 1 月 21 日至 1945 年 3 月 12 日 / 31
1941 年 / 33
1942 年 / 73
1943 年 / 119
1944 年 / 145
1945 年 / 231
通信 / 243
致友人信笺 / 245
写给妹妹的信 / 274
写给保罗和马尼·德·戈德马尔的信 / 295
在 XA 号战俘营报纸《链》上发表的文本 / 339
译名对照表 / 361
译后记(一)( 曹天羽)/ 382
译后记(二)( 吴子枫)/ 38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评分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评分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评分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评分

编者按:1939年7月,21岁的路易·阿尔都塞被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几个月后他被动员入伍,继而在1940年6月成为战俘,被关入纳粹德国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5月战俘营解散,年届27岁的阿尔都塞才返回巴黎重拾学业。这五年的艰难岁月,也是青年阿尔都塞人生的转折时期。《战俘日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阿尔都塞真是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可能相比于理论,是他的经历更加吸引我……日记主要体现了他囚禁期间分裂/抑郁的面向,语句较为破碎,也充满令人不解和不安的想象;而一旦有机会与他人建立联系,他的焦虑、对再次失联的恐惧真的冲破书信中的字里行间;他的阅读主要集中在蒙田、帕斯卡尔、歌德、里尔克等人身上,或许古人的语录体散文和诗歌更适应他所处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和破碎的心态。。

评分

补录 结合《来日方长》看 感谢小伙伴赠书

评分

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的无尽的悲哀。

评分

补录 结合《来日方长》看 感谢小伙伴赠书

评分

无须多言,这是历史性的文本,没有必要阅读也仅凭出版便足够置评—同时我信任吴子枫作为译者的素养,这边够了—敬阿尔都塞 读毕续:在战俘营中的生活,活在一种恐怖的混乱的氛围中,大概是我们无法体会的——这给人带来剧烈的精神震荡,活下去,希望和理论逐渐萌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