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聚焦中國社會、傳統醫療與科技,探討1931至1937年間近代中醫如何在戰時麵對挑戰並逐步轉型,反映瞭中醫藥由傳統嚮現代的過渡;介紹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事業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援華醫療機構如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和援華聯閤會(UCR)對中國抗戰期間軍事醫療的支持與影響;考察中國軍隊醫療體係的建設與發展,展現這一體係在抗戰時期逐步發展完備的過程。本書既梳理戰時政府高層的醫療政策,也關注大後方和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呈現醫療衛生視角下的抗戰史新麵貌。
☆編輯推薦:
本書是抗戰時期醫療衛生史的專著,集閤瞭三位學者的力量,分彆論述當時的中醫、軍醫和外國援華西醫在抗日戰爭中的曆史地位;並融閤政府對醫療政策之考慮、藥品之研發和特定疾病之治療,一方麵探討醫者和各種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發揮之功能與麵臨的睏境,另一方麵也探討戰爭對各自體係內的知識與製度産生何種變革之契機。 本書尤其著重中醫在戰時的參與和貢獻,還有政府高層對醫療的指示、軍醫的編製與發展等,亦為以往所少見,極有創意,且能運用西醫與中醫理論,穿梭於行文之中,頗有深度。
皮國立,颱灣“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公眾史學、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目前編著專著26部,發錶學術論文等100餘篇。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先後任職於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颱灣“中央研究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東亞醫學史、日本殖民醫學研究、東亞環境史等。
楊善堯,“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現為“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中國近代史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包括中國近現代政治軍事史、近現代中國軍醫製度史、民國檔案與史料、曆史影像、口述曆史實務、地方田野調查等相關議題。
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
評分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
評分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
評分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
評分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
很有啓發,醫療史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點
评分很有啓發,醫療史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點
评分很有啓發,醫療史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點
评分很有啓發,醫療史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點
评分很有啓發,醫療史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