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天猫双11,国产精品咖啡品牌三顿半成交额超过雀巢,成为咖啡品类第一。之后,三顿半一直保持着这个势头,成为新消费品领域的明星公司之一。
它看上去是完全从互联网上长出来的一个消费品牌,从产品到营销,再到销售,都通过微博、微信和小红书这种新的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来进行表达。
产品的实用、好玩以及好看,加上在模式上给人的解释空间,让三顿半成为经常被人看到和讨论的消费品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新的做公司的方式:克制、讲究质感、推崇创新而非模仿。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对生活有自己理解的人如何通过做事来走出迷惘,一个创业公司的成长路径,一个消费品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一个CEO如何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可以带领公司走到下一阶段,一个新的消费品牌如何理解品牌、用户和内容。
●《详谈》:一部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史/与我们时代的优秀同路者对话
《详谈》丛书,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作者李翔会努力找到这个时代优秀的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请他们分享种种实践经验、做事方法,以及经历过的挫败和收获。这套书,献给始终保持开放与好奇的你。
李翔(作者)
资深媒体人,得到App总编辑,《李翔商业内参》《李翔知识内参》《巨富之路》等系列课程主理人。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财经天下》出版人、《时尚先生》主编。著有图书《趋势》。
吴骏(访谈对象)
三顿半创始人。
今天下午坐在星巴克里读完的,挺有意思。读到创业遇到挫折时自己合伙人的父母跑来找吴骏劝他悬崖勒马,吴骏事后很无奈的对他合伙人说怎么回事,怎么爸妈都找过来了的时候,真是又好笑又好哭。 商业的分享方面有几个比较有感触的点: ①、多场景多品牌:线下开在上海安福路上的...
评分今天下午坐在星巴克里读完的,挺有意思。读到创业遇到挫折时自己合伙人的父母跑来找吴骏劝他悬崖勒马,吴骏事后很无奈的对他合伙人说怎么回事,怎么爸妈都找过来了的时候,真是又好笑又好哭。 商业的分享方面有几个比较有感触的点: ①、多场景多品牌:线下开在上海安福路上的...
评分看完杜国楹的那本再看吴俊这本两者对比会更有意思一些。相比吴骏,杜国楹算是天赋型选手,一个经验老道的创业老油条,连续创业者,想定下心来做一款产品,但是做的过程中,整体的方法论什么都是成熟的,起码是有一套已经被打磨过相对完善的思考和做事情的框架,就是他所谓的倒...
评分心血来潮,两个晚上看完同事推荐的这本书! 整体上,吴骏还是分享了很多“真”东西,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乏味无聊的创始人访谈录。一个愿意剖析思考路径、面临困难如何与为何选择的创始人,不失为一个有魄力的人,起码值得读一读他的想法,一窥CEO打怪升级之路。甚至可以直言...
评分1.这其实不算是一本书,我一个看书这么慢的人,很快也就看完了。翻到最后,更像是听了一场进入心流的高质量聊天儿。 2.这一套小册子都想探讨价值,但什么是价值? 3.看吴骏的个人成长史,从高考失利,到做广告。不管承不承认,一直觉得,大学学的专业某种程度会在未来很长时间...
喝过那么多咖啡,三顿半它好喝吗?作为一年至少喝365杯咖啡的重度用户,它口味十分一般,胜在冰水能冲比较方便。便宜吗?作为速溶也得五块钱一颗。 但在先锋书店,和家附近常去的咖啡馆都看到了返航计划,了解了“原力宇宙”。觉得参与返航保护地球换点小礼物对于我是一件real cool的事情。 “如果我的产品不完整,场景不匹配,我就不要去那边,它增加理解的难度”。“品牌是无处不在的质感”。它是一个文化公司,未来好的话,可能是文化宇宙。 作为消费者我buy in它的品质,价值与愉悦参与感。下单!冲!
评分关于品牌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种才真正广告营销老鸟,产品就是品牌,不然通篇扯这么多产品工艺。不重视产品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的创始人。但我还是不会买三顿半,速溶营销搞出花也还是速溶。
评分和三顿半的缘分应该也是起源于得到,后来三顿半也成为妈妈很喜欢喝的速溶咖啡。从吴骏的访谈中更触动的是他“link and loop”的理念,“做系统性的的构建、做价值的持续,做动态的管理”,以及对事情认知和思考需要于观察一些事情是如何做成的,以及多和有他人交换看法,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人更能诊断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可以更加闭环。这些年在看有一定传记类型的书时,更多关注的是决策形成的过程,吴骏分享的决策的一定依据是“对外部能理解趋势,对内部能从基因、体质、能力上做平衡”,做方法论更多是为了效率上达成一致,而产品核心的底层逻辑或不断迭代是不应该被方法论框架住的。希望大家都能获取在工作中明确感受到成长、回报和创造的可能性~
评分我是三顿半的忠实用户,前段时间也参加了他们的第六季的返航计划。看下来,吴俊给我一个是真正在做事的感觉,在采访中,「踏实」这个词也被多次提及。虽也有讲述自身做产品的「六步法」,以及价值文化云云,但这些我觉得并不重要,或者说即可复制,毕竟他自己也提及自己不做方法论总结,并以三宅一生、安藤忠雄为例,很多时候仅是自身的主观体感,稍微调整下就能让作品有很大不同。这或许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