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田赋刍论

清代田赋刍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业键,193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远东语言学博士,曾任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业键
出品人:
页数:197
译者:高风
出版时间:2008-11-1
价格: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10072739
丛书系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清史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王业键 
  • 明清史 
  • 社会经济史 
  • 明清经济与社会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田赋(或日土地税),是国家大政,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与历史割裂的“典章制度”,本书探讨了中国清代(1644-1911年)的田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财政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首先,田赋构成了清朝财政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作为国库收入的一个最大的来源,田赋在清朝财政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把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归因于向农民课征压迫性赋税。但税收负担是否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赋税到底重或不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试图就清朝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总结。

本书作者长期治中国经济史,可以说本书是有关方面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搞懂了什么是包税

评分

对晚清经济并不熟悉前提下,本书的论述与结论对我而言可说是颠覆性的。作者分析了清朝财政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前者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有清一代土地调查未全面开展,作为弥补的土地登记也成具文,在中央轻赋意识和地方考成压力的作用下,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变迁进行调节。因此,增税的压力就落在附加税的征收上,而这种法定外的实际赋税比例亦体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另一方面,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末田赋负担总体要低于清中叶,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就本书看,清朝田赋管理政策整体稳健和保守,亦体现出政府应对能力的薄弱,导致中央财政控制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协调压力大。

评分

对晚清经济并不熟悉前提下,本书的论述与结论对我而言可说是颠覆性的。作者分析了清朝财政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前者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有清一代土地调查未全面开展,作为弥补的土地登记也成具文,在中央轻赋意识和地方考成压力的作用下,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变迁进行调节。因此,增税的压力就落在附加税的征收上,而这种法定外的实际赋税比例亦体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另一方面,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末田赋负担总体要低于清中叶,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就本书看,清朝田赋管理政策整体稳健和保守,亦体现出政府应对能力的薄弱,导致中央财政控制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协调压力大。

评分

用数据说话。轮廓斐然。薄薄两百页,却是个人读过的写清代税收财政最好的一本。对清朝的田赋管理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结合静止性预算,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不理解火耗归公什么意思的看下这本就会弄得很清楚了。对附加税的研究值得一读——非正式制度并没有某些历史学家或是经济史研究者说的那么痛心疾首。反而,是财政正常运转的必要补充手段。而田赋征收量、人口和耕地面积这三个变量导致了各地区承担赋税轻重的变化——如晚清时期,开发中区域的部分税收负担是转移到了已开发区域上的。

评分

对晚清经济并不熟悉前提下,本书的论述与结论对我而言可说是颠覆性的。作者分析了清朝财政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前者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有清一代土地调查未全面开展,作为弥补的土地登记也成具文,在中央轻赋意识和地方考成压力的作用下,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变迁进行调节。因此,增税的压力就落在附加税的征收上,而这种法定外的实际赋税比例亦体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另一方面,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末田赋负担总体要低于清中叶,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就本书看,清朝田赋管理政策整体稳健和保守,亦体现出政府应对能力的薄弱,导致中央财政控制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协调压力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