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奧地利作傢。齣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傢庭。1901年考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後轉修法律。1906年獲得博士學位,1917年患肺結核,1924年病逝,年僅41歲。卡夫卡從小愛好文學,其作品都是在業餘完成的,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之一,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他一生給後人留下的主要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和以《變形記》為代錶的幾十部中短篇小說。美國作傢W·H·奧登說:“就作傢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由此可見他的文學地位。
一天夜裏,主人公K踏雪來到城堡附近的村子裏投宿,因無城堡統治者伯爵的居留許可證,沒有肯收留,幾經周摺,纔允許暫住。他韆方百計想進入城堡,或者希望得到村民的認同,在村裏閤法地安頓下來,但他到處碰壁,不為村民所接受,他麵對的是一個極其荒誕的現實,他始終隻是個“局外人”。到瞭第六天他還是沒能進入城堡。小說描寫普通人與封建當局的嚴重對立,揭露封建統治機構森嚴的等級製度和官僚主義作風。
卡夫卡,一个多么有趣且吸引人的名字,还有他的照片那双清澈如月亮般的眼睛,好像可以洞察世间事物一样,无论是有形存在的事物,还是无形存在的事物都逃不过他那双眼睛似的。我印象中很早以前接触过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变形记》。而真正接触他的...
評分最近重读,当然还是没能读到最后,人物间没完没了的对话,已经不能称之为对话了,相互攻击比较贴切。记得早年看过一个关于《城堡》的评论,不记得是出自米兰昆德拉还是格非了,他说这个长篇不可能完成,如果一开始还有情节推进,那么到最后只有无尽的对谈,主人公几乎没有行动...
評分整个九月我都在阅读这个小说。这是我读的第三篇卡夫卡的小说,第一篇为《一次斗争的描述》,阅读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我完全被他的语言所击败。第二篇为《饥饿艺术家》,很好读,故事富有连贯性。第三篇则是这个长篇《城堡》。 我知道我迟早要接触这个现代派的源头,我花了...
評分人的最本质的问题乃是人的身份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城堡》中的主人公K在夜深时到达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城堡管事儿子的逼问之下,K回答说自己是城堡雇来的土地测量员,只是之后尽管K一直是以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奔波着,他传说中的助手和器械并没有尾随他到来,他甚至...
評分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个人,一个是K,另一个也是K。 平乐 这小镇有他们所觊觎的一切。 竹檐。 微雨。 木墙。 青石。 一群小孩子经过身边,他们的眼睛和手是那么小,他们的心也是那么小。 小到盛不了任何忧伤。 这小镇有他们所觊觎的一切。 默默无闻,...
再看城堡——突然明白為什麼稱卡夫卡為大師,他不單單在寫K的故事,他隻是藉此人講述瞭每個人的故事。沒有關於K姓名,從哪來到村莊又為什麼要想方設法進入城堡,城堡的寓意等的設定;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徒勞的努力,所說的荒誕的話,他的內心。也許K隻是個無意義的字母標記,也許是作者本人的隱晦。
评分我的最愛~看不大懂,一直在看~
评分雖然大段大段冗長的對白讓這本書顯得非常艱澀難讀,但卡夫卡對於一個光怪陸離、龐大而腐朽的官僚體製的刻畫卻是入木三分的。印象最深的是,阿瑪莉亞的父親因女兒拒絕索爾蒂尼的挑逗而不斷尋找城堡的官員,以求獲得寬恕的情節,這自然而然讓我這樣的中國讀者想起鬧市街頭那些無助的上訪者。
评分雖然大段大段冗長的對白讓這本書顯得非常艱澀難讀,但卡夫卡對於一個光怪陸離、龐大而腐朽的官僚體製的刻畫卻是入木三分的。印象最深的是,阿瑪莉亞的父親因女兒拒絕索爾蒂尼的挑逗而不斷尋找城堡的官員,以求獲得寬恕的情節,這自然而然讓我這樣的中國讀者想起鬧市街頭那些無助的上訪者。
评分雖然大段大段冗長的對白讓這本書顯得非常艱澀難讀,但卡夫卡對於一個光怪陸離、龐大而腐朽的官僚體製的刻畫卻是入木三分的。印象最深的是,阿瑪莉亞的父親因女兒拒絕索爾蒂尼的挑逗而不斷尋找城堡的官員,以求獲得寬恕的情節,這自然而然讓我這樣的中國讀者想起鬧市街頭那些無助的上訪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