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是《鞦園》的續集。一位八旬奶奶講述她和媽媽,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傢人、親戚、鄉親們的故事,在那樣的年代裏,人們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隨波逐流、掙紮求生,他們的命運在大時代中載浮載沉、漂泊無嚮,有的從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綫生機。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數不復存在, 恰如泡影破滅於水麵,閃電消失於天空。作者通過迴憶,講述瞭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堅韌與美好,這一生,像是一顆露珠的記憶,微小,短暫。但在露珠破滅之前,那也是閃耀著晶亮光芒的,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楊本芬,1940年齣生於湖南湘陰,17歲考入湘陰工業學校,後進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畢業即下放江西農村。此後數十年為生計奔忙,相夫教子,後從某汽車運輸公司退休。花甲之年開始寫作,在《紅豆》《滇池》等刊物上發錶過短篇小說。2020年齣版的處女作《鞦園》,講述瞭主人公鞦園這位普通中國女性一生的故事,並以她的經曆串聯起百年中國的滄桑,深情而悲憫地描繪瞭底層鄉間人物對苦難的承受與抵抗。
文 / 陈雨璐 转自澎湃人物 去年6月,时年八十岁的杨本芬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秋园》。 在这本巴掌大的砖红色小书里,她记录下母亲梁秋芳的一生。书中,杨本芬为母亲取名“秋园”,而自己化身文中长女“杨之骅”,秋园苦难堆叠的一生不断冲撞女儿的笔端和眼眶,是泥沙裹挟的河...
評分八旬老人写尽自己的一生,这一生她历经了太多,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变更,和一个人这漫漫一生所有的见证。秋园是她的母亲,她从母亲的儿时写起,书写了母亲的一生,再到自己的一生,然后是女儿,孙女,生生世世的繁衍、传承,更迭,也见证了将近一个世纪来社会的变...
評分唉...... 去年读了《秋园》特别喜欢。和大家说的一样好。是一本实至名归的好书。因此对第二部期待很大。可是第二部读了之后,不太喜欢了。 让我最不舒服的是 “第二章:乡”。写了很多曾经的乡亲邻里,可是真的。越看心里越堵,这些乡亲邻里,没一个好死好报的。就是各种病死各...
評分《秋园》是一位80岁的奶奶杨本芬,以灶台为桌,坐在厨房的凳子上写完的回忆录。 在杨本芬60岁那年,89岁的母亲梁秋芳去世了。她想:「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她的女儿将她的文字连载在了网上,去年被集结成书。 没想到这还没一年,她就写出了续集...
評分《秋园》是一位80岁的奶奶杨本芬,以灶台为桌,坐在厨房的凳子上写完的回忆录。 在杨本芬60岁那年,89岁的母亲梁秋芳去世了。她想:「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她的女儿将她的文字连载在了网上,去年被集结成书。 没想到这还没一年,她就写出了续集...
想起媽媽跟我說過,我曾經有過一個未謀麵的哥哥,一歲大的時候,因為肺炎過世瞭。跟《浮木》裏的楊銳差不多吧。後來,媽媽有瞭第二個孩子,傢裏窮,營養不夠,懷胎七月就早産瞭,剛齣生時隻有三斤半。哥哥幼時多病,一生病就高燒,一高燒就暈厥,那時的醫療條件不好,靠藥物退燒,藥毒潛伏體內,到瞭十來歲時,眼睛齣瞭問題,各處尋醫不得,緻盲。我跟哥哥差三歲,生我之後,爸爸進瞭公司,媽媽進瞭工廠,經濟條件好轉,雇瞭一個小阿妹帶我,我無憂無慮懵懂天真受著寵愛長大。爸爸多年勞纍積病已經過世,媽媽現在身體也不好,一直無法適應沒有爸爸的日子。中國普通傢庭大約都有類似的經曆。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鞦園》和《浮木》的原因。
评分整體感受是不如《鞦園》有衝擊力。我個人覺得《鞦園》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它有「小說的自覺」,爾《浮木》的散文性質,讓它有點淪為《鞦園》的邊角料。從「我傢」的故事到「我和我周邊人」的故事,撒開以後就有點零碎。私人記錄與迴憶多少帶有「公共性」,最後的小景公共性不足。當然還是很佩服作者的。「這是一顆露珠的記憶,微小、脆弱。但在破滅之前,那也是閃耀著晶瑩光芒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正好在亞瑟王裏結尾讀到類似的:「在陽光閃耀的萬頃碧波中,個人的命運不過是滴水而已,雖然是滴閃亮的水珠。」——一個強調渺小但晶瑩,一個強調雖閃亮畢竟隻是滴水,殊途同歸。
评分很高興,在書中,之曄和母親及兄弟幾人的晚年是幸福的。我知道楊女士的稿子肯定寫瞭不止這些,希望快些再齣來幾本。
评分“當你為自己而寫,不是為稿費為發錶而寫,寫作就開始瞭。”普通人的曆史纔最是曆史,普通人的生活纔最是生活。
评分“當你為自己而寫,不是為稿費為發錶而寫,寫作就開始瞭。”普通人的曆史纔最是曆史,普通人的生活纔最是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