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2020年出版的处女作《秋园》,讲述了主人公秋园这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并以她的经历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
《浮木》作者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这本书,这...
评分 评分 评分当一个人死去,讣告里罗列一生大事的格式官话只是纪念他/她的一种方式。几几年生、哪里读书、如何工作、何时结婚、几时生子、死于何因、葬于何处。讣告,是给陌生的人来读的,把他/她放在心上的人不会这样记得他/她。对于把他/她放在心上的人来说,这个死去的人以细节的方式被...
评分《浮木》作者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这本书,这...
书中的人物群像像流星雨一般。生命中出现的人各个如流星一般,短暂照亮过我们。尽管人们注定要分离,生命注定要归于平静,但至少还能留下这样炙热的文字,永不褪色的记忆。
评分比之《秋园》,更喜欢《浮木》。读到了正统历史之外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史,扑面而来一股如布莱希特在诗里所言的“天空只下铁,不下雨”的苍凉。人们活着,人们死去,仅此而已。女儿的后记把人看哭,“我是穷人的孩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期待第三部。
评分那时的世界险恶荒寒,人说没就没了,飘如陌上尘,逝如薤上露。但还有一些善良、温暖、幸福,被留存下来,晶莹地闪耀。《浮木》这本书,在苦难中给人的抚慰,像余秀华诗中写过的一颗大寒将至仍在树梢悬挂的橘子:“它用身体里的春天包容了海,用夏天接纳星辰/再用一个秋天赞颂了大地/而现在,它被孤独地留下,沉甸甸的——仿佛爱,仿佛礼物”。
评分火车上一口气读完,多次泫然欲泣,比《秋园》笔触更细腻动人。这些普通人的一生,如浮木般在历史长河里浮沉,多是悲苦沉重之事。始终不变的,是母亲、是之骅乃至一代一代走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中国女性,始终保有乐天善良的秉性。读完想回家好好抱抱妈妈。
评分闲读2021年之32:读这本书,忽然想起乡愁这二字来。从《秋园》到《浮木》,她笔下流淌的那些“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的故事,是她“抵抗遗忘,抵抗丧失”的直接表达。其实,如本书的三个章节标题“家、乡、我”一样,她更要通过文字串起她作为“我”,与家、与乡、与故土所有联系的愿望。对于她,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而对于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对,是人生,不是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异样的乡愁。这乡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深切的信仰,是尝尽悲苦后依然的平和、淡薄、淳朴、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