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荣获了2018年吉尔德·勒曼军事历史奖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全球海洋史领域知名学者、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兰伯特的核心著作。
这本有着“大思考”意义的作品,讲述了海权国家曾经的辉煌时代与未来的方向,探索古往今来中等国家如何有意识地打造以海洋为核心的特色,深度剖析海陆文明的根本冲突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这书中,作者着眼于五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海权国家: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英国,探讨其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海权文化如何使得它们获得了超越自身疆域规模的成功,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霸主”。但当陆权与海权的冲突日益鲜明,全球格局因之发生剧变之时,“海洋”的地位开始被重新思考和定义,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安德鲁·兰伯特(Andrew Lambert),英国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劳顿教席(为纪念知名的世界海军史学家约翰·劳顿教授创建)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海洋研究学会安德森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海军史及海陆地理框架下的文明史,著有《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War at Sea in the Age of Sail)等书。
海权国家不断激起专制大陆军事政权的仇恨和恐惧,这不是因为它们的海军力量或船只,而是因为它们的政治结构对其他那些包容性较差的政府形式的合法性构成了重大挑战。当海权广泛宣传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时,它们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内部的凝聚力,对那种嘲笑它们商业价值观、懦弱和...
评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治学系系主任李筠老师有一段话或许能说明海洋文明冲突的本质。 海权远不只是海洋的军事控制权,甚至也不只是面向海洋的国家战略,而是一种国家的活法,甚至是一种文明的样态。它里面包含着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各方面融汇贯通的一整套生存逻辑。虽...
评分关于“海权”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李翼。 在一般印象,古代中国除了郑和下西洋之外,就很少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而三保那几次虽然航程挺远,但也不是为了去征服什么地方,开辟新的疆土,而好象只是为了和左邻右国发展交流下感情,显示一下大明神威,当然还有寻找建文帝一说。因为...
评分海权国家不断激起专制大陆军事政权的仇恨和恐惧,这不是因为它们的海军力量或船只,而是因为它们的政治结构对其他那些包容性较差的政府形式的合法性构成了重大挑战。当海权广泛宣传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时,它们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内部的凝聚力,对那种嘲笑它们商业价值观、懦弱和...
评分关于“海权”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在一般印象,古代中国除了郑和下西洋之外,就很少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而三保那几次虽然航程挺远,但也不是为了去征服什么地方,开辟新的疆土,而好象只是为了和左邻右国发展交流下感情,显示一下大明神威,当然还有寻找建文帝一说。因为明朝和历...
以欧洲为中心、从文化/身份角度写作的海权史,仍持海陆对立的观念。关于文化/身份性海权与战略性海权的划分颇有启发,是对马汉以来战略性海权史的补充。
评分虽然是一段历史,但现实关切跃然纸面,海权和制海权的区分贯穿全书,海洋国家如何兴起又走入没落被大陆国家强大资源加持下的制海权击败,是全书主线。伴随这一过程的也是殖民活动得兴起到消失,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开采和种植园走向新型的策略。
评分英国人对英国果然还是滤镜很深呢 扯什么自由民主 英荷战争说得好像是被迫打的一样???? 最后一章对当代海权的发展 尤其是对美俄中海上力量的看法 无法苟同…… 但总体写得还行 毕竟作者旨在把自己所述海权和马汉的制海权区分开来
评分以欧洲为中心、从文化/身份角度写作的海权史,仍持海陆对立的观念。关于文化/身份性海权与战略性海权的划分颇有启发,是对马汉以来战略性海权史的补充。
评分作者试图从五个先后曾是海权国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和英国中找出它们独有的特点,从中跟读者一并了解为何这五个例子努力想成为海权国家。大抵是因为海上贸易规模扩大和发展条件受约束,它们才想进一步扩张陆地范围。承认海权身份本身就是清晰了解力量太弱小,还有承认自身不对称的优势(海上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局限)。它们最初都是为了谋求贸易发展。后来的野望或是保护本土利益,让它们崛起。然而,它们自身逐渐壮大,引来了普世君主国的恐惧(怀疑自己地位和利益受威胁)。迦太基或是这里最温和被动的。它却被认定如同新鲜的无花果一样跟罗马距离贴近(威胁到罗马利益)。是否像罗得斯那样摆低姿态保持中立就不会被侵扰?然而那样海上贸易往来就无法步步繁荣兴旺。从它们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后来人(读者)能做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