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邓宏图
出品人:
页数:315
译者:
出版时间:2008-12
价格:36.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587738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经济哲学
  • 制度经济学
  • 经济史
  • 邓宏图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哲学
  • 中国研究
  • 理性选择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演化
  • 意识形态
  • 政治哲学
  • 认知科学
  • 博弈论
  • 文化演化
  • 公共选择
  • 社会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深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始自1978年的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作者把《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深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定义为“新的历史主义的分析逻辑”,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分析是基于历史理性的分析,而非仅仅是应用新古典范式的经济人假设的理性分析。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自序第一章 历史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建:经济学解释的“范式困境”与“范式转换” 一、回归古典: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上的可能性或必要性:一个导论 二、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分析:以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为例 (一)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基础 (二)历史与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总原理” (三)对波普尔的“反讽”:目的论 三、转型的含义 四、意识形态与社会正义 五、制度与制度变迁 六、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 (一)范式和范式危机的“注解” (二)历史视角下的集体经济、社队企业与农村市场化 (三)范式转换:历史主义的经济分析框架 七、历史逻辑的可验证性:民营经济的由来与演进的历史视角 八、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第二章 历史理性:“新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重构 一、本章开篇:理性范式的质疑 二、“理性”考:它的内涵与外延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理性”:一个简约的比较 四、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西蒙的“有限理性” (一)一般性理论说明 (二)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 五、马克思与阿玛蒂亚·森:考虑权力配置的“理性” (一)马克思的“类”与“异化” (二)阿玛蒂亚·森的“可供交换的权利”与“同情”和“承诺” 六、森的“故事”与社会化了的“鲁宾逊孤岛模型”的讨论 (一)用故事表达的模型 (二)加进社会因素的鲁宾逊模型的讨论 (三)信念体系与历史理性:概述与理论总结 七、历史理性的经验证据:以企业家为例 (一)企业家理性与历史理性 (二)理性、信念或意识形态决定下的企业家选择和企业家精神 八、组织的历史理性:一个简单的推论 九、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第三章 历史分析:“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 一、历史逻辑起点与体制困局:一个历史主义的解释框架 二、“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和过渡性 (一)“体制困局”与政治路线的“二元取向”: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二)饥荒问题:事变、转向与古典的“仁政” (三)经济压力与实践(现实)主义路线 (四)“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渐进性和过渡性 三、生产率竞赛与对“体制困局”的超越:历史背景与历史经验 四、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的一致性:一个“转型原理”的基本阐释 (一)历史或历史逻辑起点的进一步阐释 (二)1956~1978年: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演化观点 (三)公众信念与决策者改革策略的一致性 (四)改革的动力与贝叶斯修正:从“不一致”到 “一致” (五)转轨“样式”:一致性命题与中间性制度安排 (六)社会和谐的基础:进一步的讨论 五、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第四章 意识形态偏好、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演化分岔: 一个民营经济的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一、民营经济演进:一个理论说明 二、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的内生性 三、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政策偏好:政府内部成员博弈的简单说明 四、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地区经济制度变迁 五、不同地区经济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路径分岔”:制度互补特性与“多重均衡” (一)基本假设 (二)讨论 六、经验证据 七、计量检验 (一)计量模型的理论说明 (二)计量估计结果及其说明 八、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第五章 历史逻辑起点给定下的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经济解释 一、导论: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的竞赛 (一)生产率与意识形态初解 (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 二、转轨与“历史逻辑起点”:经济史简要说明 (一)公共意志(偏好)与“重化工业”路径:对林毅夫“赶超战略”分析范式的质疑 (二)历史遗产 三、1979年开始的转轨: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 (一)生产率竞赛:基本假设与理论 (二)双轨制中的斯塔格尔伯格与伯川德过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竞赛. (三)历史前提、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竞赛:一个总结性说明 四、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第六章 转轨中农地租约的政治经济学:合约选择与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分析 一、农地租约的历史主义视角 二、组织与激励:一个评论 三、一个鲍尔斯式的纯理论模型:联合(集体)产权与合约选择 四、地权性质与合约选择 五、公共属性与组织结构 六、人民公社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经济史的比较分析 七、197l~1991年粮食产量的决定:水利、技术、化肥还是联产承包制 八、农地租约或合约选择逻辑的进一步的诠释:有关合作经济的案例分析 九、结论性评述:杜润生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与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的辨析 参考文献附录一 历史视角下的企业集群 一、企业集群理论概要:从传统集群学说到新经济地理集群学说 二、企业集群理论的一个扩展:双层气泡假说及相关命题 三、转轨条件下的企业集群:政府、制度、技术外溢与默示性知识 四、经验例证:天津自行车产业的民营化与集群化的演化轨迹 五、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附录二 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 一、导论:贫困问题的概要性阐释 二、制度与农村居民贫困:一个理论说明 三、人力资本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度效应”:一个检验 四、结论 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