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子的东方经历
沪港浮世绘,战时成长录
孤岛时期的上海、日据时期的香港,英国小姐吉尔沦落风尘。
动荡的大时代下,命运如飘萍浮木,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情感遭遇中,交织着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侨居沪港各色人等的众生相,与《潘先生》《香港假日》相互映照,组成二战东方战场的鲜活侧面。
阴云密布的战时中国,对当年的美国和如今的我们来说,或许同样陌生而遥远。对社会、对历史,需要更多角度、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回顾。
项美丽 Emily Hahn
(1905-1997)
为《纽约客》写作六十七年,历经四位主编
“被遗忘了的美国文学瑰宝”
——《纽约客》
与中国有关的美国女作家中,
一定不能缺少这个名字——项美丽。
追求自由,敢想敢做的奇女子
“真正四海为家的人”
17岁成为美国采矿工程系第一个女学生
25岁一人徒步横越中非
30岁远赴上海,结识“文坛孟尝君”邵洵美
一场现实版“倾城之恋”中得名“项美丽”
36岁在香港与英国军官鲍克瑟生下女儿卡罗拉
亲历香港日占时期,切身感受战争残酷
让西方认识中国的女作家
一生52部作品,12部关于中国
西方视角,素描笔法,犀利风趣,诚实辛辣
零距离记录二战东方战场
1941年出版《宋氏三姐妹》,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
辗转上海、香港双城
与张爱玲暗合的城市轨迹,与张爱玲不同的写实叙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结尾的救赎结束的有点仓促且无力……
评分更喜欢《香港假日》,一边看一边感慨天才的难得,虚构太看得出差距来,小说是平地起波澜的艺术,这本看来看去,就是个不讨厌的小玩意儿啊,平淡而平庸,偶尔有点闪亮的话,很快隐没。沦陷的香港那部分,真让人想念张爱玲。
评分结尾过于讨巧,有点类似《乱世佳人》的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前面的脉络是清晰且残酷的,残酷不仅仅是因为主角被人利用而觉得人性可悲,同时也是因为女主自我选择将命运的囚笼套在身上,但这可能正是身处某个环境中人本能的弱点吧。 虽然我一直主张人的命运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可这句话在大时代里的滚滚车轮下却无法直接成立。生而为人,前期因为自我弱点而走向被他人引诱的黑暗中,后期又因为战争走向了堕落再爬出来的煎熬之路。谁又能在大时代的巨轮下干净脱身呢? 有玫瑰可亲吻,有嘴可亲吻可能是生活能给到每个人最大的幸福。
评分可以说是乱世小佳人,都是生活细琐,而且她运气也比较好,最后的升华部分也很完整,只是我的情感还没到位。
评分结尾的救赎结束的有点仓促且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