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话——“善待自己”“原谅自己”“对自己好点”“这不是你的错”。你是否也曾经像我一样疑惑: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些? 究竟是谁或者自己的哪一部分应该被原谅、被温柔以待?
其实,我们都有两个独立的内在自我: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这两个内在自我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希望、梦想和恐惧。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满足一个自我的需要,而牺牲另一个自我。因此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平静。
《内在父母的觉醒》一书则提出:内在父母应当承担起改进与内在小孩内部对话模式的首要责任。当内在父母开始聆听并了解内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对内在小孩倾注爱,并以滋养和支持的方式养育内在小孩时,内在小孩也能体验到更好的养育带来的益处。这两个自我将会继续相互激励、改善关系,我们的内在幸福感会提升,内部关系也会得到平衡。
身为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我们应该主动去改变、修复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所带给我们的伤,约翰·波拉德毕生致力于个体内部关系模式改善的研究和实践,帮助上百万人修复了童年创伤和不良关系模式。本书囊括了约翰·波拉德35年的心理研究,带你走上内在父母觉醒之路。
【美】约翰·波拉德(John Pollard)
美国实战派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全球自我成长督导,“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理论创始人,“自我养育计划”提出者和践行者;被业界称为“内在小孩”之父。
自1970年开始,约翰·波拉德开始探索自我成长,并创办“自我养育计划”,找到与内在小孩对话、解决内心冲突的有效心理方法和练习。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让自我的力量大过童年时父母给自己的影响,才可以真正实现蜕变和成长。
约翰·波拉德在过去的35年间,全身心致力于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理念的普及和应用。正因其提出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内心的冲突才得以形象化。近20年来,世界各地的咨询师、治疗师纷纷加入到波拉德的“自我养育计划”中,成功帮助自己与来访者找到更好的自己,速效精准地解决了自己的情绪困境。
波拉德带着他的《内在父母的觉醒》登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多家媒体,理念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广泛波及,自我养育计划实践者已达百万人。全球杰出心灵导师露易丝·海对其理念深表认同,心理专家约翰·布雷萧更推荐此书为个体必读心理成长著作。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几年前我因为一些原因开始研究心理学,以及一些心理疗愈方面的知识,去探寻我内心带来的一些疑问,虽然这些知识解决了我很大一部分的疑惑,但是终究有些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些声音,无法满足,无法做自己,常常还是会不快...
评分这本书很出乎我的意料,对于以往的经验而言,自己曾经以为这本书是类似正面管教的书籍,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的阐释中,推开心理的迷雾,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这是我在打开书之前想到的,但是显然开始看书后我发现,事情还真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作者让我想到更多的是另一个自己...
评分上周末,表妹又和男友分手了,这是她与男友相恋三年以来第五次闹分手。 每次都是大吵一架、各自冷战、互删分手,然后陷入内疚后悔之中: 他会不会觉得我太作了? 我是不是不应该老是对他发脾气? 他如果还爱我,为什么三天了还没重新加我微信?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总是控...
评分初识《内在父母的觉醒》会以为本书是一部育儿书籍,看了内容简介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本书并不是一部育儿书籍,而是一部教你认识自己内在的心理健康指导书。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这样的话,善待自己原谅自己对自己好点,其实我们每个个体都有两个独立的,自...
评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他那个人就是太幼稚了。他那个人就跟个小孩儿一样。他一点也不成熟。 这个“他”,都是大人,书面语是成年人,18岁以上。 我们不评价这样的评价,但是是不是也会疑惑,这样的评价为什么那么普遍? 武志红老师的一本《巨婴国》,让“巨婴...
我们很多习惯和应对模式都来自于家庭或者童年长期相处的经历。应该多少存在着与父母,与权威的对抗_然后失败,然后被压迫。 这些经历会延续下去,或许贯穿一生。就算我们长大了,潜意识里也会无意识的与自己对抗,这就是「内在父母」。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该说,为了身心协调,我们可以重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 每天花上三十分钟,一个人待着,静静的和内在小孩聊天,开始的时候,可以从了解它开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天气,喜欢的人,随着信任逐步加深,再到讨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内心存在冲突,例如该加班还是该玩耍的时候,不要着急,让我们一起寻求双赢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重建关系的意义,小时候我们被如何对待,如果不喜欢,那就用自己的力量来纠正,而不是让它无形的侵蚀,影响我们。
评分实践出真知
评分#豆瓣8.9分#CBT认知行为疗法里教我们在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对话,这本书是如何进行自我对话的实际操作指南。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唤醒内在父母去安抚疗愈内在受伤的小孩。不管内在小孩行为为何,背后总藏着对安全感、被接纳理解、被看见、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生理上的亲近与拥抱中的一种需求。引导词里内在父母因为可能无法自控地对内在小孩批评评价而提前道歉的设置让人感动到流泪,之前看佛洛依德觉得有些宿命论太过黑暗,但其实原生家庭的创伤也好、人生经历的不如意也罢,每个人都是可以慢慢的不急不躁的疗愈自己的呀????这样想想,好像世界又美好了一些~
评分词藻堆砌,不够真诚生动
评分这是一本方法论,理论很少,大篇幅的操作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