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东亚区域社会的视角,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相关历史资料的比照与鉴别,力图更为客观地还原十六世纪前后“倭寇”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对近世以来东亚区域秩序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倭寇”问题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明、日关系万历转折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关于南明时参与乞师日本的那些人对倭乱选择性失忆的讨论确实挺有意思
评分从最近看的王,郑,刘三本明代对日关系的书看。丰臣伐朝鲜也许真的就是为了施加压力,让朝鲜向明传送日本朝贡经商要求。而朝鲜畏于事大之态,始终隐瞒编造谎言不予实告,乃至被祸。小明朝李朝就是个弱智而已。高丽之后无朝鲜
评分古今人心态倒相似,愈近愈迫真。 实际虽重,不及伦理。南明政权如“漏舟”般风雨飘摇的政治险境,逼迫着南明士人不得不走上“乞师”之路的时候,他们这种行为本身就使自己陷入了一种道德尴尬之中。“满清”自为夷狄,但日本又何尝不为“夷狄”呢?鞑靼叛服无常,日本又何尝恭顺有加?借夷狄之兵以驱夷狄,恢复的又果真是华夏道统吗?面对这些道德与政治的追问,“乞师”派但常以“申包胥”自解。 因内沉沦,称颂外邦社会之优美如三代之际,然心中亦知此中之非。从朱舜水文集来看,除却一些为求居日本而对日本上层人士所作的谀词之外,他在与弟子们的书信往来中,也表露出了对日本及其文化的诸多微词与不满。严格说来,其对日本的真实印象似乎并非那么完美。然而,在他写给中国友人的书信中,却将日本描绘成了不亚于中国的文化之邦
评分全书较重点的讲了洪武 嘉靖以及南明时期明代士人对于倭寇的看法 使我们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到特殊时期对于倭寇当时人的想法。可能是由于篇幅的原因 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戚继光抗倭 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没有说明。
评分两个问题,第一一看就是论文集,六章之间都很难弄出有机联系。水平也足够参差不齐。第二是与题目名不符实,说的是倭寇与东亚秩序,但在大倭寇,倭寇的组成,以及抗倭战役对中日朝政局的影响,几乎一笔未提。如果更名为,明代对日本的认识,似乎更为妥当。比较讽刺的是,越细碎的东西反而写的越好,第四五两章价值还好一点。附录最切题,还不是作者写的……(第六章也不是)。历史学现在有的毛病,在这本书里也都体现的很明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