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为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虽为讲义,但却是第一次用新体裁系统地讲述明代历史,作者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并具有极明显的学术深度,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明史讲义》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此本犹是2009年连老师所赠。 明史研究的窗口非常短暂,从清朝灭亡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前后亦不过民国的38年,孟先生此书可谓这一难得的契机当中最难得的明代通史著作,其对史料之驾驭、详略之删削、体例之排定、义理之讲求,至今无有能出其右者,嗣后明史的「通说」也大...
评分一 第一次听说孟森先生,是读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隔膜》,说总以为清朝的文字之祸,是由于笑骂了清朝,后来读孟森的《心史丛刊》,方知并不尽然。涉嫌笑骂,固然可以致祸,而“颂圣”也不见得安全,因为还要看资格,资格不够,便是“越俎代谋”,轻则屁股挨板子,重则脖子...
评分皇上心情好,连吃了十八碗馄饨。十七碗下肚,诌了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因想到爷爷、太爷爷清洗朝廷里的可疑分子,日子才过的安稳,便又吃了一碗。 我们七个侍卫从小在宫里长大,和皇上摸爬滚打二十年,关系用你们英国人的说法,比福斯塔夫和哈尔王子还亲。皇上喜欢...
评分在书中可看到孟森对于明太祖推崇之至,而且分析精准,不像那些为了销量、为了博得读者猎奇心理的作者,动不动就给朱元璋做心理分析,什么出身卑微、什么心理阴暗、什么变态都通过他们看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加上瞬间的弗洛伊德附体通通给朱元璋给附会上去了。 对于杀...
评分民国老学者写的讲义,明史其实看的不多,印象最深的还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后来立志要读完明实录,但是太多了,最后作罢,留待以后。 明前承蒙元,后接满清,与汉并称三代以来得国最正。刘邦出身虽然也很贫寒,至少还算是吃官家饭。朱元璋出身就更低微,农民,乞丐,和尚...
三代以下,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细品本朝太祖言行,多与明太祖重合……
评分虽然还在旧史学传统里,以梳理史实为主,加以功过判断,视野较窄,但依然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一读。
评分有明一代,对士大夫折节之例甚多,然朝野正士之多,根古之烈,后世未尝有之,至今犹思而不可得。曰一亡于奄竖,二亡于党争,祸实起于搜刮民生,今世仍可为龟鉴。PS:终于理解明朝那些事的结束为何如此仓促了,鼎湖一弃,国事不忍卒睹,何况于写?
评分有明一代,对士大夫折节之例甚多,然朝野正士之多,根古之烈,后世未尝有之,至今犹思而不可得。曰一亡于奄竖,二亡于党争,祸实起于搜刮民生,今世仍可为龟鉴。PS:终于理解明朝那些事的结束为何如此仓促了,鼎湖一弃,国事不忍卒睹,何况于写?
评分孟森不愧为明清史大家,开国靖难夺门议礼荒怠几个章节脉络清晰,直抓要领。孟森对太祖推崇备至,也看到过无数把洪武朝所订制度才让朱家享国近300年的说法,但我看来看去实在是不敢苟同。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是元末的历史环境和他个人的出身机遇所决定的,皇权真正意义的膨胀和封建自治成规模的破坏是相辅相成的,他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开始就有的王莽刘彻王安石的衣钵,并凭借着金元时期的大破坏成就了他的“设计”。虽然钱穆说明清无创制,也是自宋以来打击地方的制度最终得以实现的两朝,但我显然没有钱穆那样悲观,地方和自治的力量不是谁想打击就打击的下去的,如明清之烈也不过是由士转绅而已,而且这种力量形同花草,即便朝代覆灭也依旧强盛。只觉得杨廷和、夏言、徐阶之类会不会叹息自己晚生在了明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