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为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虽为讲义,但却是第一次用新体裁系统地讲述明代历史,作者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并具有极明显的学术深度,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明史讲义》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皇上心情好,连吃了十八碗馄饨。十七碗下肚,诌了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因想到爷爷、太爷爷清洗朝廷里的可疑分子,日子才过的安稳,便又吃了一碗。 我们七个侍卫从小在宫里长大,和皇上摸爬滚打二十年,关系用你们英国人的说法,比福斯塔夫和哈尔王子还亲。皇上喜欢...
评分贤而兴国,奸而误国;文官有气节,宦官瞎折腾。 ------ 1. 太祖——洪武 作者对朱元璋非常推崇。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制度,相互配合,相当完整,正是这一套制度保证了明朝两百多年,虽屡屡出奸臣、屡屡皇帝不上朝、屡屡大臣被当廷打死,老百姓生活一直也还算是太平的。 ...
评分文言文,但读来不枯燥。 想来作者也知道一本300来页的书,道尽朝代兴亡是不太可能的事。 所以书籍砍掉了很多的枝枝蔓蔓、冗杂废话,通篇读来,颇为酣畅。比阉割的《明史》好了太多,对于小白们快速了解明朝兴亡有一定帮助。 个人以为,作者关于朝代治理的逻辑,还是老一套:文...
评分今天读完了孟森的《明史讲义》,晚明颠沛那一段写得真是零落哀伤。之前对晚明史只是粗粗了解。听高晓松讲的时候觉得就是还行。但看到《明史讲义》,孟先生择取史料,去文存史,将一个王朝的结局写得如此哀婉感伤。 这种感伤,并不是不该灭亡的遗憾,也不是故国入胡的愤懑,是一...
评分「明史讲义」是孟森先生的明史专著,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摘录精选并加之自己的多方搜寻甄别而来。书中诸多观点都已被史学家和大众所接受,比如明太祖励精图治的各项政策的由来、实施和运转百年后的衰落,以及对明实亡于万历的论断,对南明颠沛与其必然之结果分析。孟森先生坚持传统史观,注重对人对事的分析,从先生的点评来看,总能够跳脱出习见,根据史料和合理推测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一家之言。但也不得不说,孟森先生的笔触相当生动,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私人情感,或欣然、或赞许、或愤恨、或怒斥,全都跃然纸上。不过这些情感都是建立在稳健客观的事实基础上,从蛛丝马迹中剖析人物的确切心理,读来令人不得不信服,拍手称快,与之相和。
评分六年前读近夺门,今从头重读。文概考备,见解独到,至今仍不觉过时。只“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一句,就不知胜过多少庸夫之见,惜先生未亲见开国,以知汉明之继。通俗读物过度涂抹帝王将相,甚至为之讴颂的毛病,本书丝毫未犯。早前读当年明月的书,翻看了两三遍,颇为喜欢,现在再读本书,才知二者眼界之别,不过两书立意不同,不必苛求前者。
评分六年前读近夺门,今从头重读。文概考备,见解独到,至今仍不觉过时。只“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一句,就不知胜过多少庸夫之见,惜先生未亲见开国,以知汉明之继。通俗读物过度涂抹帝王将相,甚至为之讴颂的毛病,本书丝毫未犯。早前读当年明月的书,翻看了两三遍,颇为喜欢,现在再读本书,才知二者眼界之别,不过两书立意不同,不必苛求前者。
评分六年前读近夺门,今从头重读。文概考备,见解独到,至今仍不觉过时。只“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一句,就不知胜过多少庸夫之见,惜先生未亲见开国,以知汉明之继。通俗读物过度涂抹帝王将相,甚至为之讴颂的毛病,本书丝毫未犯。早前读当年明月的书,翻看了两三遍,颇为喜欢,现在再读本书,才知二者眼界之别,不过两书立意不同,不必苛求前者。
评分条理清晰,获益匪浅,可惜重于帝胄政军,经济文化思想方面涉及较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