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行

中国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出品人:
页数:321
译者:司佳
出版时间:2019-7
价格:88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58948
丛书系列:汤因比著作集
图书标签:
  • 游记
  • 汤因比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阿诺德·汤因比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国纪行
  • 英国
  • 中国旅行
  • 历史文化
  • 地理探索
  • 旅行笔记
  • 人文观察
  • 历史纪实
  • 地方风俗
  • 风景摄影
  • 文化体验
  • 个人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汤因比此行中重要的一站,他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对中国的历史底蕴、崭新面貌、时代危机进行了揭露。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作者简介

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其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探讨,又以非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佳,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目录信息

目录
原序 / 1
致谢 / 1
第一章路有言 / 1
第二章奥地利之第二印象 / 5
第三章福特v朱庇特 / 9
第四章跨越边界 / 13
第五章特兰西瓦尼亚 / 17
第六章伊斯特与海默斯 / 21
第七章世界尽头 / 32
第八章进入土耳其 / 38
第九章安卡拉,1929 / 45
第十章土耳其之第四印象 / 50
第十一章土耳其的旧时今日 / 59
第十二章在巴勒斯坦的边缘 / 74
第十三章通往日本的最佳路径 / 78
第十四章“在巴比伦的河边……” / 91
第十五章卡尔巴拉 / 98
第十六章椰枣 / 103
第十七章伊拉克 / 108
第十八章伊斯兰直面西方 / 113
第十九章在两个世界中间 / 125
第二十章无可非议的埃塞俄比亚人 / 131
第二十一章印度的旧时今日 / 137
第二十二章诸神黄昏? / 142
第二十三章海之岛 / 147
第二十四章遇见中国 / 151
第二十五章上海 / 156
第二十六章勒普泰人还是慧骃国人 / 160
第二十七章两天两夜 / 165
第二十八章礼帽与菊花 / 170
第二十九章大陆 / 175
第三十章苏联边境 / 186
第三十一章生与死而复生 / 192
第三十二章长城 / 198
第三十三章世界之都 / 202
第三十四章阴与阳 / 207
第三十五章闹鬼的寺庙 / 211
第三十六章铜与石,大地与时间 / 217
第三十七章威海卫 / 221
第三十八章被“绑架”的行李 / 227
第三十九章南京 / 233
第四十章尾声 / 240
第四十一章“秦”与“大秦” / 241
第四十二章中国和日本的旧时今日 / 260
第四十三章北风之民 / 273
第四十四章巴拉巴——饥饿之原 / 279
第四十五章莫斯科:抵达 / 296
第四十六章莫斯科:出发 / 302
第四十七章穿过茫茫人海,踏遍万水千山 / 307
日志 / 317
译者致谢 / 32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原作者署名:秋叶。 旅英学者赵毅衡著有《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2003)一书,其中“东游记”部分选取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访华文人13位(多为英美人士),每人一篇,虽多谈掌故佚事,但角度独特,颇说出些意思,总结出些规律。...  

评分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原作者署名:秋叶。 旅英学者赵毅衡著有《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2003)一书,其中“东游记”部分选取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访华文人13位(多为英美人士),每人一篇,虽多谈掌故佚事,但角度独特,颇说出些意思,总结出些规律。...  

评分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原作者署名:秋叶。 旅英学者赵毅衡著有《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2003)一书,其中“东游记”部分选取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访华文人13位(多为英美人士),每人一篇,虽多谈掌故佚事,但角度独特,颇说出些意思,总结出些规律。...  

评分

转自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作者:克里斯汉·库马尔,译者:肖峰。原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21136] 本文原题为The return of Arnold Toynbee?作者为克里斯汉·库马尔(Krishan Kumar),生于1942年,英国社会学家,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小...

评分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原作者署名:秋叶。 旅英学者赵毅衡著有《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2003)一书,其中“东游记”部分选取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访华文人13位(多为英美人士),每人一篇,虽多谈掌故佚事,但角度独特,颇说出些意思,总结出些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汤因比的一部游记,在当时紧张的世界局势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穿行洲界,不得不说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内容上并未有太多具体的阐释,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但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无法强求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大作。文中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限于时代格局和个人立场而做出的错误论断,“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无论南京将来发生什么,北平不太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悲情的气息为中国过去的传统笼罩;政治方面,我无论如何不相信过去所发生的还会在当下再次重演。”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评分

汤因比的一部游记,在当时紧张的世界局势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穿行洲界,不得不说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内容上并未有太多具体的阐释,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但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无法强求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大作。文中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限于时代格局和个人立场而做出的错误论断,“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无论南京将来发生什么,北平不太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悲情的气息为中国过去的传统笼罩;政治方面,我无论如何不相信过去所发生的还会在当下再次重演。”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评分

汤因比的一部游记,在当时紧张的世界局势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穿行洲界,不得不说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内容上并未有太多具体的阐释,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但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无法强求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大作。文中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限于时代格局和个人立场而做出的错误论断,“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无论南京将来发生什么,北平不太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悲情的气息为中国过去的传统笼罩;政治方面,我无论如何不相信过去所发生的还会在当下再次重演。”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评分

汤因比的一部游记,在当时紧张的世界局势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穿行洲界,不得不说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内容上并未有太多具体的阐释,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但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无法强求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大作。文中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限于时代格局和个人立场而做出的错误论断,“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无论南京将来发生什么,北平不太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悲情的气息为中国过去的传统笼罩;政治方面,我无论如何不相信过去所发生的还会在当下再次重演。”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评分

汤因比的一部游记,在当时紧张的世界局势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穿行洲界,不得不说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内容上并未有太多具体的阐释,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但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无法强求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大作。文中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限于时代格局和个人立场而做出的错误论断,“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无论南京将来发生什么,北平不太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悲情的气息为中国过去的传统笼罩;政治方面,我无论如何不相信过去所发生的还会在当下再次重演。”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