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为世界上亿万读者所熟悉,深受各年龄层的读者喜爱,他或许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哪怕在他最后一部小说出版的十多年之后,仍是如此。
除了首次译介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次访谈之外,本书包括了对他的首次采访,当时马尔克斯正处在《百年孤独》的艰苦创作中,这次采访展现了一个年轻作家在尚未闻名世界前的样貌,并揭示了马尔克斯对真爱以及对民间迷信的看法。本书另附两篇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斯特赖特费尔德的访谈,他也为这本访谈录撰写了富有洞见的导言。对马尔克斯的终生粉丝,以及那些首次接触作家作品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广泛而深刻的必备书。
文学魔法的召唤师,20世纪的文学巨匠。--《纽约时报》
马尔克斯 x 《哥伦比亚人报文学版》
《枯枝败叶》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那些从未读过小说、只看报纸的人也熟悉马尔克斯的名字。小说的历史从此被划分为两个阶段,《枯枝败叶》之前,和之后。它超越了前人的一切成就。
马尔克斯 x 《危机》
每位作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族长的秋天》这本书对我来说,比《百年孤独》更难写,因为我觉得每一本书都会比上一本来得更具挑战;文学就是一次比一次复杂的过程。
马尔克斯 x 大卫·斯特赖特费尔德
《百年孤独》的出版改变了我的生活。名气对我的个人生活来说是一场灾难。就好像你可以通过周围众多的人群来感知自身的孤独一样。围绕你的人越多,那种渺小感就愈发强烈。
马尔克斯 x 《先锋报》
马尔克斯最新的想法是一部短篇小说,《苦妓回忆录》。"我曾想象过写出一系列关于妓女的故事。但当我写了四个或五个故事时,我真正想要写的就是那最后一则故事。于是我决定放弃之前所写的那些,单独发表最后一篇。"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文学标杆"。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一轮补课完毕,边角料的逸事之外,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惯性在答话间被冠上他自命的“风俗主义”和目的性的标签,他也谈及新闻与文学创作的共性:“人们经由细节而被说服”。既有意料之内的细节如书架上的Graham Greene又如颠沛流离的生平轨迹,也有始料不及之处:竟真有过电影摄...
评分读完《百年孤独》想更多了解马尔克斯,找来这本。去年九月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 用了不到两小时时间。由三篇采访组成。读完增加的对《枯枝败叶》《族长的秋天》《活着是为了讲述》三本书的兴趣。 三篇采访展现了马尔克斯三个时期的不同状况。很多想法发生变化。从中看到他的...
评分 评分一轮补课完毕,边角料的逸事之外,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惯性在答话间被冠上他自命的“风俗主义”和目的性的标签,他也谈及新闻与文学创作的共性:“人们经由细节而被说服”。既有意料之内的细节如书架上的Graham Greene又如颠沛流离的生平轨迹,也有始料不及之处:竟真有过电影摄...
评分2019085:三星半,《纽约时报》记者大卫·斯特赖特费尔德所写的引言不啻于灾难,一副自吹自擂、洋洋自得的嘴脸让人极度不适,说什么“我早已习惯作家的褒奖,他们常说我是文笔界的莫扎特”,从头到尾,采访者的聒噪几乎要溢出纸外了。此前与此后,关于马尔克斯的访谈与传记可能都无法超越他自己所写的《活着为了讲述》了,这本书里所能提供的新料也极其有限,尤其第一篇访谈写于《族长的秋天》尚未出版的1975年,关于马孔多,关于权力与权力的孤独,关于革命与写作都谈得太浅。非常认同老马所说:我想有个人能发明一种药丸,吃了它之后,你就已经洗好澡也刷好牙了。每天这么“例行公事”的程序真是枯燥而乏味。
评分从访谈里看得出马尔克斯很看重爱情和他的妻子。我觉得比起文学成就,马尔克斯在青年就遇到相伴一生的爱人,这更难得。羡慕啊!马尔克斯别的书都看了好多,最有名的两本没看,要赶紧看!
评分真是不可思议,原来马尔克斯和略萨两个诺奖获得者曾经打过架。难道他俩搁豆瓣上偷偷摸摸说对方坏话了?虽是“斯文扫地”但也豪气干云哦。
评分好差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
评分手上有两本马尔克斯的访谈,这本薄,不到80页,内容比较少,特色是集中展现了马尔克斯的政治倾向,说实话,这个马尔克斯真令我不喜,他简直是唯一的我深爱其作品但深深不喜其政治观点的作家。比较值得注意的,一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索福克勒斯,说俄狄浦斯王是最伟大的谋杀文学作品;二是说百年孤独是拉美人的琐碎生活,这个我同意,这次得到了作者的证实;三是马尔克斯和略萨之间打过架,动过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