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誕生的一種新事物。它的誕生既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國打開國門後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果,承載瞭引導中華文明在近代轉型之路上前行的曆史重任。
本書以大學存在的空間場域——校園為研究對象和切入口,是關於近代中國大學史的一項個案研究新成果。全書用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語言,揭示瞭民國時期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從無到有、從荒野湖山到黌宮勝地的動態過程,還原瞭其間各方之間的復雜糾葛,以及建校先驅為新校園誕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該書又將珞珈山校園的誕生,置於近代中西建築文化激蕩交匯的曆史進程中,探究瞭這一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所摺射齣的建築文化意涵和時代思潮,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觀察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的獨特視角。該書對於近代中國大學史研究及建築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均有新的意義。
劉文祥,湖北人,武漢大學文學學士及曆史學碩士、博士。從事中國近代大學史、近代建築史及武漢城市史研究。多年來持續關注和研究民國時期武漢大學曆史文化,為武漢大學校史館布展方案設計人之一及專題紀錄片《珞珈》撰稿人之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曆史係博士論文,而可讀性極強。對建築形式分析的用力恰到好處,沒有像專門建築學論文陷在其中。 最後一章提齣珞珈山的營建正式開啓瞭武漢對東湖的經營並持續對其産生影響,視角頗有新意,甚至可以另引齣一部論文。 武大已去過兩次,始終覺得是看過最好的校園。
评分這是好友劉文祥博士的心血力作,引人入勝的不隻是彆緻的可開腰封,更是翔實的考據論證和珍貴史料的梳理——與其說這是一本武漢大學校園建築史,不如說它是對近代中國大學校園建設曆程的穿針引綫。 對於這本巨作,我作為劉文祥君的近代建築同好友人忝列緻謝之中,而更奇妙的聯係是,武漢大學校園建設的總工程師繆恩釗先生,與我曾外祖是親傢,他的外孫稱我外婆為“七姑”,因緣殊勝。故而我一定要把這樣的好作品推薦給大傢。
评分下次帶人逛校園 總算能說上點什麼啦
评分和一般意義上的建築學著作不同,作者將重點置於人和建築活動過程上——即演繹時代背景下矛盾的民族文化心態,照見其印刻在建築形態上的隱秘裂痕;用史料還原營建、徵地、籌款、施工過程中的民國權力博弈(地方與中央,教育界與政界,精英與大眾),在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中刻畫瞭一個個人物群像,且立場持中、各有褒貶,總體突齣剋服種種阻力的“理想”主義精神,格局非局限在一方校園。個彆處詳略處理失當。然,作為一部非官方校史的個人寫作實踐,絕對是可貴的嘗試。
评分很不錯的閱讀體驗。視野不僅局限在武大校園一例,而由近代中國建築史和大學史緩緩切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