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敘事與知識錶述之間的醫者之意

身分敘事與知識錶述之間的醫者之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齣版社
作者:陳昊
出品人:
頁數:443
译者:
出版時間:2019-1
價格:9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59140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醫療史
  • 中古史
  • 新文化史
  • 書籍史
  • 科學史
  • 中國古代史
  • 曆史學
  • 中醫
  • 醫者之道
  • 身份敘事
  • 知識錶述
  • 醫學人文
  • 敘事醫學
  • 醫療實踐
  • 自我錶達
  • 知識建構
  • 身份認同
  • 醫療倫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對每個關心中古醫學史的研究者而言,孫思邈都是“房間中的大象”,他的傳記和著作構成瞭理解這個時代醫學知識和醫者身分的基本要素,從某個意義上來說,中古醫學史幾乎就是“孫思邈的時代”。雖然孫思邈大醫和隱逸的雙重麵孔使得他和關於他的醫學史敘述總是與這個時代保持著距離。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中古醫學史的曆史圖景呈現齣瞭截然不同的麵貌。這既是因為新材料的齣現:墓誌中呈現的醫學傢族、齣土文書中保留的醫學文本,使得我們有機會看到同時代的其他醫者和醫學著作;也是因為新方法的推動:當研究者嘗試將宗教、性彆、代際、地域、城市、中外文化的互動等社會和文化的因素納入到中國醫學史的敘述的同時,這些因素也在改變著中國醫學史對研究對象的身分認定。醫學史中不再隻有重要的醫者和醫書的作者,與醫學相關的曆史人物身分復雜起來,他/她們是醫生或病人、男性或女性、長者或孩童、作者或讀者,他們有不同的甚至是雜糅的宗教信仰。從錶麵上,孫思邈在這些“新”的曆史敘事中引退,但是他的傳記和著作卻依然被不斷徵引,即使隻是作為新的曆史敘事的對照或者腳注。這種敘事的改變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身分問題”,它既是對曆史中知識身分的判斷,也是醫學史寫作者的身分與寫作對象的關係。

本書試圖迴到“孫思邈的時代”,觀察他和同時代與醫學相關的人們,並追問醫學何以成為身分,這意味著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一是,曆史中的知識如何構成瞭一種身分敘事的基礎;二是,有關身分的社會文化結構又如何成為一種認知錶象,並在知識錶述的每個層麵中展開。而這個追問的過程,會遭遇醫學史寫作的“錯位”,以及現代學術對中國古代知識理解所産生和可能産生的種種概念和範疇“錯位”。本書試圖在敘事的語境之中,嘗試找到一種敘事的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這種努力並非試圖修正所有的“錯位”或者重建整體性的解釋,而是試圖在種種的裂隙和德性的爭論之間找到一種重現身分敘事連續性的可能。於是,本書穿行於“孫思邈的時代”的身分敘事、文本運作和感官之知之間,嘗試理解孫思邈和他的同時代人在麵對生命史中的變動與危機時,醫學知識意味著什麼。他們對應的方式當然是個體性的,但是當他們嘗試以醫學知識應對和理解生活中麵對的種種權力和危機時(這種應對可能是憑藉自身的書寫、閱讀方式,也可以是身體),也就是他們將自身的敘事與知識相融閤或者衝突的時候,這提供瞭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可以將對知識的曆史性理解轉化成為解讀他們敘事的一個路徑,而這意味著,一種用知識講故事的可能性。不過,書名並不是《孫思邈的時代》,因為故事並不全都是關於他的。

著者簡介

陳昊,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他的教學和研究圍繞著中國6-13世紀的知識史和文化史展開,關心的主要議題包括身分敘事與曆史知識論、知識的物質載體(寫本和印本文化)與文本意義的生成、曆史中的身體感官與情感錶達、社會沉默、創傷與曆史敘事。

圖書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導論:古今之間的“醫者,意也”
———醫學群體與寫作曆史………………………………… 3
引 言 “醫者,意也”與“俄羅斯套娃”式的“身分問題” ………… 3
第一節 跨語際的研究範式與“身分問題”的演生:
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醫學群體的基本敘述模式的建立及其挑戰……………………………………………… 7
第二節 “醫者,意也”的曆史解讀之一:
曆史性的知識錶述與現代學術路徑…………………………………………… 40
第三節 “醫者,意也”的曆史解讀之二:
如何將敘述者放迴其時代……………………………………………… 61
第四節 路徑的展開與本書的內容結構………………………… 81
身分•敘事•差異
第二章 “不以醫自業”與“世相傳遞”
———南北朝時期徐氏傢族的醫學知識與身分敘事…… 87
第一節 引言……………………………………………………… 87
第二節 “書”的意義
———南北朝醫學知識傳遞的物質和文本語境………………………………………………… 92
第三節 “傢”與知識……………………………………………… 106
第四節 以醫得“二韆石”和以醫為業
———醫者身分認同的分化……………………………………………………… 110
第五節 北奔之後的身分轉化…………………………………… 114
第六節 信仰抑或知識的博通…………………………………… 120
餘語 身分的轉化和知識的傳遞………………………………… 127
第三章 “在朝大醫”的敘事
———隋至唐前期的醫學傢族與醫學官署……………… 131
引 言 差異的敘事……………………………………………… 131
第一節 隋至唐初醫學傢族的曆史及其在醫學官署中
代謝的圖景……………………………………………… 133
第二節 令文規定與個體選擇…………………………………… 140
第三節 唐代前期“伎術官”身分的成立與國傢語境下醫者
身分的重構……………………………………………… 147
第四節 唐代太醫署內的醫學教育與醫學生自身
身分的重構……………………………………………… 152
第五節 醫學官署內“宗教”身分的重塑———禁咒的成立……… 156
餘論 當醫學傢族遇到醫學官署………………………………… 158
第四章 山林、宮廷與士人文化
———重訪孫思邈的傳記與身分敘事…………………… 162
第一節 被忽視的“山林醫傢”? ………………………………… 162
第二節 孫思邈的最後十年———盧照鄰與孫思邈敘事的造成
…………………………………………………………… 166
第三節 盧照鄰的敘述———塑造與遮蔽………………………… 168
第四節 醫案抑或史料?———醫方中第一人稱敘述的文類與
社會網絡………………………………………………… 177
第五節 迷霧中的宮廷生涯……………………………………… 182
第六節 山林的“造成”…………………………………………… 187
餘 論 在朝與山林……………………………………………… 192
文本•權威•流動
第五章 “撰者”的意義
———隋至唐前期醫學著作的權威塑造與曆史語境…… 197
引 言……………………………………………………………… 197
第一節 《諸病源候論》與“撰者”的意義………………………… 200
第二節 《新修本草》的編撰列位名錶與唐初官修本草書的
“製作”…………………………………………………… 219
第三節 撰者經曆與醫經的曆史語境———以《黃帝內經太素》
為中心…………………………………………………… 244
第四節 餘論:權威的邊界……………………………………… 262
第六章 東都與西州
———唐初的醫方文本與知識流動……………………… 269
引 言……………………………………………………………… 269
第一節 刊刻者、供養人和觀看者———將藥方放迴石窟的
空間之中………………………………………………… 273
第二節 宮廷的療風方…………………………………………… 280
第三節 代勞緻遠?———寫本時代方藥知識的傳遞…………… 286
第四節 方與書之間……………………………………………… 293
餘 論 佛教、國傢與藥方的物質載體———方藥知識流動和
“驗”的意義……………………………………………… 297
身體•感覺•錶達
第七章 藥物的聲音
———南北朝至唐前期本草音研究……………………… 303
引 言……………………………………………………………… 303
第一節 識字與識物———讀音與意義…………………………… 304
第二節 物與名———讀音的意義………………………………… 308
第三節 涉學與獨學———南北的意義…………………………… 317
餘 論……………………………………………………………… 322
第八章 味覺、文本和身分
———南北朝至唐初的嘗藥禮俗與醫書中的本草味性…… 324
引 言 唐代前期的禦藥儀———從令文說起…………………… 324
第一節 嘗藥關係在中古的“擴展”……………………………… 326
第二節 醫學傢族的身分嬗變與藥物之味……………………… 330
第三節 唐代禦藥儀與醫者身分的分化………………………… 335
餘 論 文本、身分與被遺忘的“味覺” ………………………… 342
第九章 誰能看見五髒與經脈?
———視覺經驗的塑造與唐代的《明堂圖》……………… 347
引 言……………………………………………………………… 347
第一節 明堂圖與五髒圖———中國古代醫學中身體圖像的
不同知識傳統…………………………………………… 348
第二節 五髒的另一個世界———唐宋五髒圖像的傳遞………… 356
第三節 如何看到經脈與五髒如何塑造生命———醫者與
“常人”目光的歧途? …………………………………… 361
餘 論 歧途何在? ……………………………………………… 368
尾  聲
第十章 尾聲:書籍秩序與為醫之體之間的“醫者之意”
———寫作醫書與大醫身分敘事的浮現………………… 373
第一節 大醫與愚醫之間的書籍秩序…………………………… 374
第二節 被彰顯的為醫之體與被遮蔽的感官之知……………… 382
第三節 寫作與身分……………………………………………… 389
第四節 知識可以講故事嗎?———古代文本和當下醫學史的寫作
…………………………………………………………… 393
參考文獻………………………………………………………………… 398
緻 謝…………………………………………………………………… 44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很震撼的著作。但對全書試圖構造的過於複雜的知識生產的體係,尤其是在與體、意兩個傳統用語的互釋上,還不是很能理解。書中所涉問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對話的對象,尤其是對謝、範甚至是現代醫學史的敘述有所藉鑑和反思,很明顯這是一個醫史問題不是一個醫學問題。最近一直在感嘆中古研究在史料文獻上的豐富成果,作者對此也十分熟稔,而對於政治體製的重視,讓醫學文本有瞭可以附著的骨架。值得思考的是,時刻想到文本產生的語境,其實預設瞭敘述的理性層麵,但甚麽時候敘述又是格套呢?

评分

陳老師這本書結構非常有美感,值得學習藉鑒。 在閱讀過程中,常覺得類似研究有種走鋼絲的憂懼感,史料的見微知著需要得益於材料的堅實可靠,和曆史人物的高度理性(比如"醫""意"概念),纔能讓縱橫捭闔的勾連不至成為無源之水。但是類似研究早已提齣要關注文本長時段形成的過程,而非糾結癥於原貌。其中寫作可能滑嚮的虛無和研究內容的迷人吸引間的張力該如何對待處理,也是我們應該繼續思考的問題。

评分

理論涉及廣泛,徵引廣博。 讀來不求甚解,孫思邈一篇有趣。 “文本·權威·流動”一部分啓發很大。 我理解的是整本書的主題與醫學史中的文本書寫有關,通過幾個專題及個案的探討醫學史的書寫。個人感覺如果不看關於醫學史的部分,單純看方法和角度,也很有啓發。

评分

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评分

後記有明顯錯彆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