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渐渐干瘪的日常,还是某个饱满的、不可测的世界中的一部分?
某个卢卡斯大摇大摆地介绍着某个科塔萨尔,乐此不疲,合情合理地质疑寻常的规矩,写到一半的对话和爱情已经述尽了哲理;对女演员的热爱升华为臻于完美的纯粹,狂热的仰慕者们追求着臻于纯粹的完美;不合时宜的美梦只能流于笔下,噩梦却在光天化日之下现身……在科塔萨尔的世界里,生活似乎发生了精妙的错位,变幻莫测的因素渗入现实,故事就在感知的边界发生,违反了一切常理逻辑,却毫无阻碍地驶向命定的结局。
本卷收录《某个卢卡斯》《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不合时宜》三部短篇集,均为中文首次出版。
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 1914-1984),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1914年出生于比利时,在阿根廷长大,1951年移居法国。著有长篇小说《跳房子》,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终结》《万火归一》《八面体》《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等。1984年在巴黎病逝。
对,科塔萨尔结构够飞,脑洞够大,嵌套反转循环颠覆没一个能难倒他,对于常规表面下的非常规揭示精准得可怕。但是,我如此热爱科塔萨尔的原因从来都不是他的“轻”。他文本中真正可贵的,是潜藏在字词罅隙中对于人性的洞察,真切的悲悯,以及和波拉尼奥等拉美青年共汇的纯粹和真诚。读读《剪报》吧,读读《涂鸦》吧,读读《不合时宜》吧。在2019年11月的白夜中,那就是我们的护身符。
评分已购。总的来说,科塔萨尔写出一些寻常意义外的奇特时,颇有说服力,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但每当他在形式上又玩耍起来,如这本里的《某个卢卡斯》这种,我就喜欢不起来。。。
评分猜测一下译者是典型的青年一代,词汇量和知识面都不大,凭语言成绩和自以为的语感做翻译
评分第四辑收了我译的两本集子:《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和《不合时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不合时宜》。它是科塔萨尔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集子里的几篇小说有科塔萨尔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痕迹。比如《不合时宜》里的小城班菲尔德,科塔萨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比如《夜晚的学校》里的师范学校,那是科塔萨尔的母校;再比如《写故事的日记》里讲述的那段当翻译的时光,我大胆猜测也是他本人的经历(这篇小说还有一部改编电影,里面男主人公的造型与科塔萨尔本人一毛一样)。他或许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在人生的尾巴上缅怀过去吧。《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里的《记事本上的文字》恐怕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小说,温馨提示一句,坐地铁的时候就别看它了吧。。。
评分这是成熟的爱国左翼科塔萨尔,幻想不再是互文游戏,而是有的放矢的影射和批评,于是《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降落为忸怩作态的《某个卢卡斯》,于是美国电影和巴黎街景从小资生活的布景变为阿根廷风景的陪衬(在《南方高速》里正好反过来),于是有了最不像科塔萨尔的一辑《不合时宜》,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涂鸦》《不合时宜》,和对军政府治下的民族现实的悲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