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瑞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系执行主任。1966年,她从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获得前往台湾学习中文的机会,1968年在耶鲁获得东亚研究的硕士学位,197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她进入宾西法尼亚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1774年秋,山东西南地区数千名男女跟着一个名叫王伦的宗教首领,发动了一场起义。依仗着可以护身、躲避枪炮的咒语,这些白莲教叛乱者杀了三个县的地方官员,并占领了具大运河畔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临清,最后,起义者被清政府彻底镇压。
韩书瑞运用了目击者的叙述、叛乱者的口供及官方奏报来探究王伦组织的背景和叛乱的过程。她分析了白莲教在清代社会中的作用,并说明了其分支教派清水教是如何为住在各处的信徒提供成就感和群体感的。在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之后,她提出,起义的原因更多地是源自教派组织和千禧年信仰的动力,而不是社会本身的危机。
虽然出自80年代,但因为与自己的研究相靠,所以一直很期待大陆引介。终于来了。然而短短的174页却让人很迷糊。也许是原文本如此,或许是译者太神奇,全文除了基于档案的第二部分如同小说,其余部分逻辑很混乱。韩书瑞始终没能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并且在给这次莫名其妙的小规模...
评分 评分大清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十月,一个才不惊人、貌不出众的山东农民王伦在寿张县举起了反清大旗。徒众千余人扶老携幼,一路北上,攻州克县,最后被满洲调来的七千旗兵消灭于临清城下。王伦起义的规模并不大,持续时间也不算长,但由于当时几乎四海升平,使这场平地而起的农...
评分两百多年前的1774年,正是乾隆三十九年间。 这一年和珅在历史上还渺无踪迹,《四库全书》馆开张一年有余,一切看来依例海内升平;直到这年秋天,康乾盛世的完美幻相出现了一丝裂纹,这道微小却致命的裂纹被认为拉开了帝国衰败的大幕。 是年八月二十三日,山东寿张农民王伦带...
评分這本書的譯者明顯具備較好的史學功底 確如其言 開頭章節對於自然地理的介紹偏冗長 且與主題無太直接聯繫,但當本書進入正題 則顯現出作者很出色的史識。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民間叛亂源自時勢艱難 王倫這類型叛亂就顯得很特別而值得關注。另作者反覆提到的「千年王國」實際上是西本...
王伦叛乱不能从王朝社会经济的崩溃、资源匮乏、腐败滋生、剥削增长等方面寻找原因,而是应当从白莲教派本身的历史和动力去解释王伦教派的突然爆发。本书起义部分过于详细,和作者的结论关系也不大。
评分1774年,曾经做过胥吏、粗通武艺和医术的山东寿张县人王伦带领信徒起义,成功袭击县衙后沿大运河北上,经过阳谷、堂邑等小村镇,在一路开县库取县银、开监狱放犯人的过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最多时达到近4000人。最后,在进攻大运河枢纽、山东漕粮集中地临清城时陷入困境,被钦差大臣舒赫德带领的7000士兵剿灭。韩书瑞通过对“不清楚”、“不确定”的反复坦陈、与核心事实无关的细节铺陈,以及摆弄文字的语焉不详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从军事、经济、行政等各个方面来看,在王伦起义中都难以找到预示王朝崩溃的迹象,而只能归结为千禧年教义和王伦个人的领导才能,以及社会底层企图分享精英权利的冲动(然而这又与作者提出的白莲教是与绝大多数民众无关的宗教运动相矛盾)。事实不清晰,逻辑颇混乱。
评分对小规模事件的非典型阐释,有借鉴意义,行文比较枯涩。
评分其实并没有评论所说那么“乱”,只不过作者采用了一些年鉴的写法,把镜头拉到无限远罢了,有点吃力啊。按照我们学校的评价方式,就是走题。
评分這本書的譯者明顯具備較好的史學功底 確如其言 開頭章節對於自然地理的介紹偏冗長 且與主題無太直接聯繫,但當本書進入正題 則顯現出作者很出色的史識。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民間叛亂源自時勢艱難 王倫這類型叛亂就顯得很特別而值得關注。另作者反覆提到的「千年王國」實際上是西本位類似觀念的誤讀 所以P60註釋中的譯按改為「末劫」 則很恰當了,但譯者並未在原文中改動 我很欣賞這份嚴謹。 作者對於這次叛亂原因的分析歸結於兩點 一是中國社會地位上升的途徑除了科考 別無他途 導致鋌而走險,二是官府捉拿 客觀上被逼提前起事。有一定道理 當一個團體力量壯大 必然要求權勢社會地位的分享 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這是人性 在中外歷史上屢見不鮮,其實清朝的興起亦如此。如果作者對於原因能夠發掘更深 則這本書可以具有更廣義的啟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