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 本书是余华的一部中国现当代随笔作品,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三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
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一生一样。 ——余华 在余华的散文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他如实地讲述了自己在阅读大师经典作品时的感受,他们包括:米兰昆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布鲁诺。舒尔茨 《鸟》 《蟑螂》 《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 罗萨《河的第三条岸》 《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震撼灵魂的杰作。“有时候最软弱的也会是最强大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
有点啰嗦 不过还好评价的都挺大众
评分作家读书时也弥漫着他对作品的独特感受,题目真是起得再恰当不过了。但是否每一部伟大作品带给每个位普通观众的阅读体验都是独一无二且同样珍贵的呢?还是的确存在着针对某一部著作的 最好的读者 之说?他们因其知识构成、情绪捕获力等各方面独特的优势正好能与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像齿轮一样咬合?
评分余华在《读书》杂志上刊登的阅读随笔集。
评分更喜欢看他说故事
评分几年后再拿出来重刷了一下,发现纸质可真差。余华写的这些带有部分生平和情节介绍的作家作品赏析,被现在很多热帖和公众号学了不少,但是笔调要真挚得多,文笔当然也更好。余华没有文学教授或批评家的身份,但这本书里的文章一看就是苦读的结果,以学徒的身份切入文学,和现在动不动就想当你写作老师的作者相比,似乎这才是通往写作成果的路途。(当然和产业环境的变革也有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