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理查德·桑内特
出品人:
页数:441
译者:李继宏
出版时间:2008-7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4590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公共空间
  • 桑内特
  •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 政治哲学
  • 社会
  • 城市
  • 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 公共人 社会变迁 身份认同 个体化 衰落 现代性 文化批判 哲学反思 城市生活 消费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年生于芝加哥,196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讲师(1968-1970)、布兰德斯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并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福柯有过合作关系。他的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音乐、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他的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以及三部小说。

他在学术生涯中因其突出贡献获奖无数,尤其是2006年,在德国“因为其对我们时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获颁“黑格尔奖”,这个奖项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此前获奖的学者包括哈贝马斯、保罗•利科。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部分 公共问题
第一章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之外的爱
死亡的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的变化侣
现在中的过去
第二章 角色
角色
公共角色
城市中的公共角色
证明或者可信性?
第二部分 古代政制时期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观众:陌生人的聚集
谁到城市来?
他们住哪里?
城市布尔乔亚的变化
宫廷和城市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 公共角色
身体是服装模特
话语是标志
充满激情的非人格领域
第五章 公共与私人
公共表达的范围
自然表达处在公共领域之外
公共和私人就像社会的分子
分子破裂
第六章 作为演员的人
普通人对作为演员的人的看法
狄德罗的表演悖论
卢梭对作为戏院的城市的控诉
卢梭的预言
第三部分 19世纪公共生活的混乱
第七章 工业资本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19世纪城市人口的新变化
城市的区域划分
城市变化和布尔乔亚的生活
公共商品
第八章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
巴尔扎克的看法:人格是一种社会规则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身体的各种新形象
戏台展示了街道不再展示的真实
人格和私人家庭
推翻过去的革命
总结
第九章19世纪的公共人
演员
观众
第十章集体人格
1848:个体人格战胜阶级
Gemeinschaft
德雷弗斯事件:破坏性的Gemeinschaft
谁是真正的激进主义者?
第四部分 亲密性社会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终结
第十二章 卡里斯玛的去文明化
卡里斯玛理论
卡里斯玛和仇恨
电子技术加剧了过去的沉默
造星系统
第十三章 共同体的去文明化
建筑在共同体周围的壁垒
建筑在共同体内部的壁垒
共同体的人性代价
第十四章 失去演技的演员
游戏能力是公共表达的能力
自恋削弱了这种能力
自恋的调动和一个新阶级的出现
自恋是当今时代的新教伦理
结论 亲密性的专制统治
附录 “我控诉!”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阿伦特、桑内特、哈贝马斯,是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三大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领域分别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若要探明三者对于传播的看法,梳理清楚他们有关公共性的论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何谓公共性? 康德在谈到启蒙的时候说到:“必须永远有公开运...  

评分

近现代以来,地球出现了一次“人口爆炸”,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聚集在这个星球的表面,然而一个似乎悖论的现象是:现代人却也是历史上最为孤独的一群。他们在人海茫茫中感受到的孤独,甚至比在大地上游荡的远古祖先还要严重。人们往往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甚或...  

评分

作为西方公共生活理论三大学派代表人之一的理查德•桑内特,与哈贝马斯、阿伦特可谓是鼎足而立。但在国内学界,他的著作和讨论却并不多见。之前读的胡泳老师的《众声喧哗》,在论述公共领域的部分就对哈贝马斯和阿伦特大书特书,却并未提及桑内特的思想。于是读这本《公共人...  

评分

阿伦特、桑内特、哈贝马斯,是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三大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领域分别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若要探明三者对于传播的看法,梳理清楚他们有关公共性的论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何谓公共性? 康德在谈到启蒙的时候说到:“必须永远有公开运...  

评分

李继宏的翻译水平实在让我产生了太多看不下去的感觉。 但幸好作者 理查德·桑内特 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 这本书从历史开始讲,描绘了欧洲特别是巴黎和伦敦在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的变迁。 从戏剧,建筑,文化,人们的衣着,交流方式,政治行为等众多方面的变迁来表现。 很多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译太差了偶去读原版了。。

评分

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混杂不分造成了公共生活的不发达和私人生活的不发达:个人的私事成为每个人的事,干涉的手段从街谈巷议直到游街沉塘;而公共的事却成为没人管的事,一方面是隐私最多,一方面是任人宰割。

评分

读了太多坚硬的社会学,桑内特柔软得让我颇感为难。不知道这是不是在本质上也只是一本他的论文集,所以头绪很多主题也很多,两个主题之间的边走让我颇觉茫然。所以无论如何也把握不到衰落作为一个过程(呃,我想到了赫伊津哈的那本书),而只能捕捉到一处处缺乏语境的社会史述写,甚至去关注作者在文献引证上的一些近似率性的处理。不过至少就我能把握的部分而言,桑内特老爷爷还是深具洞见的,特别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一手读着对韦伯和弗洛伊德的克里斯玛修正,一面看着一位克里斯玛型人物何以用克里斯玛纾解危机。|||我不太相信李继宏的译笔,他敢于植入那么许多的中国俗语,为啥非要把我们熟悉的法国总统德斯坦(d'Estaing)用(也许)原文的Giscard译成季斯卡...

评分

资本主义和世俗主义引导人们把亲密性当做社会关系的基础,现代人倾向于用个人情感的语言来理解公共事务,而忽视掉非人格意义的规则,家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道德标尺 。比如竞选者胆敢宣称“忘记我的私生活吧,了解我实行什么政策就够了”无异于自毁前程,而那些擅长自我揭示——和工人一起进餐、爱狗等等的竞选者,反而广受青睐。但由于人们仅当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才有交往的愿望,增加亲密接触反倒减少交际,保持沉默成为最常见的公共事务参与方式,这促成了公共生活的衰落。事实上社交带有表演的本质,佩戴面具般隔绝个人情感,避免自我成为他人的负担,才使纯粹的社交成为可能。 没有通读。这本书好点子实在太多了,社交的表演本质让我想起《灵之舞》。但是除了点子就没剩下什么,作者的论证没能说服我,一些材料比较让人无语。

评分

翻译水平可以再提高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