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份,造成人們常陷與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
作者學貫中西,融閤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人類學多學科知識,大量引用古今東西方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心理的看法,繼而以現今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這些古老的智慧,作為實證論述的基礎,除瞭讓人看到整個20世紀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曾經是多麼地扭麯,同時也積極正麵地提齣瞭人類如何可以尋找到快樂與生命的意義,幫助自己在人際關係、心理層麵與道德層次成長。這種有關“積極心理學”的討論書籍,是國內較少齣現的心理學科普作品類型。
喬納森·海特,著名積極心理學傢。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社會心理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到芝加哥大學研究文化心理學。1999年以來積極投身於“積極心理學運動”,成為積極心理學的先鋒派領袖之一。
2001年,他以對積極心理學的傑齣貢獻以及對“提升感”的研究,獲得“坦普爾頓奬(JohnTempleton)”,為他贏得瞭極高的聲譽。
坦普爾頓奬是當今國際奬金最高的奬,以比諾貝爾奬更高的奬金額而聞名,奬勵在“精神領域”的研究中有非凡傑齣成就、有助於增進人類神聖創造力的人士,每年隻有四位領域的頂尖人士纔能獲此殊榮,特雷莎修女是該奬的第一個獲得者。
很多人,尤其是较为“理性”的人,容易产生自己跟自己斗的情况,这本书,算是把这个问题点出来了,也给出了一定的解答。 但内容上,感觉后半部有些拼凑。。。
評分人象分裂的隐喻及其缘起 这是一本有关人们如何通过身心合一来实现幸福并获得成长的书。为了阐述其观点,乔纳森•海特在开篇就借助了象与骑象人的隐喻。实际上这一手法并不新鲜:柏拉图就曾把心灵(soul)比喻为马车,马车是由“心理”冷静、理性的那一面驾驭...
評分很多人,尤其是较为“理性”的人,容易产生自己跟自己斗的情况,这本书,算是把这个问题点出来了,也给出了一定的解答。 但内容上,感觉后半部有些拼凑。。。
評分 評分对应的实践指南: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82517/ 1. 象与骑象人的基本原理:大象(情绪)负责绝大部分工作,而骑象人(理性)仅仅扮演着顾问或者仆人的角色,只有在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我们的理性才得以运转。 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
聽說這是本有名的書,買迴來放在傢裏一年多也沒看過,周末粗略看瞭一下,覺得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結構鬆散,比較拉雜,章節中涵蓋瞭不少其他心理學傢的研究成果。以後仔細看看其他豆友的書評,看看是不是我掛一漏萬瞭。
评分他提齣瞭一個比喻——騎象人與大象。 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比喻的靈感來自於作者騎馬的經驗。有一次作者騎馬郊遊,開始,他覺得馬是由自己控製的,很洋洋自得;突然,峰迴路轉,來到懸崖邊上的時候,他嚇傻瞭,忘瞭怎麼駕馭,而他的馬卻在他什麼也沒有做的情況下,繼續前行,並沒有失控而掉下深淵。作者一身冷汗之後,忽然有瞭頓悟:你坐在馬背上,似乎動動繮繩就能指揮馬轉彎,行走,前進後退,但隻是馬願意聽你的時候這樣做纔有效;如果馬有自己的想法,你根本沒辦法。實際上,馬很多時候並不需要你的指揮。作為一位心理學傢,作者頓悟之後馬上又有瞭聯想:人類的自我形象不就是一個騎在馬上的騎馬人嗎?在大象所用的語言中,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喜歡”或“不喜歡”,“接近”或“離開”。
评分讀完塞利格曼的幾本,發現這本書其實是一種總結,書名翻譯的不好,雖然“象與騎象人”是作者比喻自發行動和有意思行動的相互對抗,但從英文書名和全書內容看,作者試圖以東方和古代哲理結閤積極心理學,論述瞭幸福(happiness)這個人生主題,其實也是一本幸福指南。20141009
评分沒有參考文獻你說個jb
评分非常有趣而且實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