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

八〇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柳红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536
译者: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7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011178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学
  • 经济
  • 中国
  • 经济学家
  • ***理想国***
  • 柳红
  • 政治
  • 八十年代
  • 回忆录
  • 历史
  • 文化
  • 社会变迁
  • 青春
  • 时代精神
  • 文学作品
  • 个人经历
  • 时代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代是一个经济学家群体作业、团队作业、发挥组合影响的时代。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

第一代,出生于1920年以前,几乎都是忠诚于共产主义的“老布尔什维克”。1949年后,是他们怀着后人难以想象的理想,参与创建了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又是他们最早觉悟到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制度,以极大的勇气批判、改革他们亲手建成的制度,像孙冶方、薛暮桥、蒋一苇,等等。

第二代,出生于1920—1940年。他们中有的在民国时期上大学,接受了西方经济学训练,像刘国光、董辅礽、高尚全;有的1949年以后入大学,以学习《资本论》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主,改革开放后,得以学习现代经济学,像吴敬琏、赵人伟。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参与了体制改革,也觉悟到经过改革的制度有各种弊端。他们将学术理念、国际视野融合,承上启下,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历史局限。

第三代,出生于1940—1960年,主体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入体察。1970年代末,他们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投入改革洪流,风云际会,机缘巧合,以30岁左右的年纪,切入改革核心问题,将发自中国社会基层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政府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参与和影响了中国改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三代经济学人为国人接受今天认为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这本书选择1980年代的经济学家群体,通过一个一个人物和事件来展现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面,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探索和努力。

本书曾获《新京报》、《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入围新浪、搜狐等媒体年度好书榜。此次增订新收录《历史之棱镜——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再记》、《辉煌,但是不可持续——解读“五道口”现象》、《杜润生:好大一棵树》等篇目,并有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新序言《1980年代的“民族记忆”》,以及朱嘉明回忆马洪先生的长文《马洪——一位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

【推荐】

经济既是国家大计,又与民生息息相关。《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改革开放历史,更是几代经济学人为重塑社会而付出的努力与斗争,所留下的遗憾与期待。我们致敬柳红,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经历转型之艰与瓶颈之痛的时刻,更需要从改革的源头之处去寻找新的动力。

——《新京报》年度商业书致敬辞

在改革四十年时,政治和经济生态发生深刻改变,改革展现的是超出预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时此刻,柳红书中所写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或逝去,或老去,或离开了舞台,曾经占据绝对话语权的经济学家业已趋于沉默。经济学“显学”时代悄然结束。中国的经济学人是否需要有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怎样继往开来,怎样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创新,对中国社会转型有新的贡献?

柳红对1980年代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学界,从人与事入手,搜集史料,记下众多被遗忘的前辈,写出他们的名字和经历,为逝者,为失去话语权的老者、边缘者记录了他们曾经的努力和奋斗,重新赋予1980年代以鲜活的生命,表达对于历史和人的尊重。

——朱嘉明【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主导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而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1980年代的改革,其实孕育了中国后来多种走向的基因。中国在21世纪的演变的各种可能性,都可以从1980年代的改革中找到原因,发现征兆。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柳红

作者简介

柳红,独立学者。1960年生,山西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目录信息

增订本序:1980年代的“民族记忆” / 朱嘉明
序 言 / 刘国光
序 言 / 高尚全
自 序
楔 子
【第一代(1900—1920)】
三本书的命运
两份《初步意见》的背后
鲜为人知的莫干山会:记1982年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
薛暮桥:把“漏洞”改成“大门”
蒋一苇:挺进,挺进
访日归来
承前启后的结构组
光荣绽放的工经所
[附录]马洪——一位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 / 朱嘉明
遥想“技术中心”当年
1983—1984年,中国有一场新的世界产业革命大讨论
“孙冶方奖”的精神
徐雪寒:丹心雪寒
新老交替:经济中心的投票
常识战胜愚昧:面向新技术革命的对策研究
杜润生:好大一棵树
【第二代(1920—1940)】
体改委:改革的“中枢”
吸引外资:谁利用谁
探索与选择:对南斯拉夫、匈牙利的历史性考察
刘国光:从标兵文章到双重模式
完美的互动:胡耀邦与周叔莲的书信
颐和园讲习班
开讲西方经济学
东欧来风:布鲁斯
东欧来风:奥塔•锡克
东欧来风:科尔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道口有道
辉煌,但是不可持续——解读“五道口”现象
西天取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最早的访问学者
1985:巴山轮之行
《经济研究》:沉重的转型
董辅礽:守身为大
一颗留下轨迹的流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对话1987
改革思路的碰撞
【第三代(1940—1960)】
脚踏实地的发展组
横空出世的莫干山会:记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历史之棱镜——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再记
天津会议:腾飞的构想
《论坛》春秋
西部畅想曲
组合的力量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增订本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八十年代意如何 我是80后,但80后并不是80年代的记录者,因为如我对所谓的80年代几乎是没有印象,那是怎样的时代,不得而知,我只是出生在80年代而已。后续阅读查建英的《80年代访谈录》,才暮然发觉:80年代的人还是很有个性、很有一套的,当时有星星画展,有朦胧诗,有寻根文...  

评分

初初看到这本书,以为这就是经济学领域的《激荡三十年》。实在无意将柳红老师与吴晓波放在一起作比较。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应该同样可以感觉到抱有宏愿的学者与一个书商的区别。 “…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评分

在一个僵硬的体制内,希望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破冰,是不可能的。 这篇评论来自这本书,但是关系并不大。在这本书中,无时不刻都可以感受到对八零年代的眷恋:在那样的开放年代,很多人愿意去“想”一些事,愿意去“做”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能创造多么好...  

评分

读过多本回忆80年代的书籍,发觉如此多的人回忆甚至想回到80年代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1.刚刚经过封锁的年代之后,如沐春风,万物更新。 2.打到一切之后,彼此之间相对的平等(没有自由)。 3.国家正在昂扬向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的一份子,有一种认同感。 与吴晓波的比较: 看...  

评分

八十年代意如何 我是80后,但80后并不是80年代的记录者,因为如我对所谓的80年代几乎是没有印象,那是怎样的时代,不得而知,我只是出生在80年代而已。后续阅读查建英的《80年代访谈录》,才暮然发觉:80年代的人还是很有个性、很有一套的,当时有星星画展,有朦胧诗,有寻根文...  

用户评价

评分

时势是最强的光环

评分

能够在计划体制下冲破束缚与阻碍建立初步的现代经济学体系是那个时代经济学人的梦想以及自豪,可是距离真正建成属于中国的现代经济制度还很久远。。

评分

各种总理批示 你敢说总理是谁吗?

评分

能够在计划体制下冲破束缚与阻碍建立初步的现代经济学体系是那个时代经济学人的梦想以及自豪,可是距离真正建成属于中国的现代经济制度还很久远。。

评分

简单了翻了翻,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的专栏集编。文笔真的很好,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和时间的叙事和笔触,是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作者柳红本人中年丧子,是作为母亲女性最沉重的承受。喜欢作者笔尖散发着知性的魅力和温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