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社会

穿行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亚明·那塞希
出品人:
页数:240
译者:许家绍
出版时间:2019-1
价格:5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3003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社会
  • 穿行社会
  • 人类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租车
  • 田野调查
  • @译本
  • 社会学
  • 现实主义
  • 人生观察
  • 成长故事
  • 城市生活
  • 普通人
  • 社会变迁
  • 个体命运
  • 现实题材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个众声喧哗自说自话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或许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作者在这本以其自身经历为素材所撰写的社会学故事中追问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如何应对关于现今世界的不同观点?作者既是一个漫游者,又是一个流浪者,还是一个旅行者,但更是一个观察者。他并未揭穿现实生活的假面具,而是用他敏锐的目光带领我们穿越社会的丛林,透视了隐藏在看似正常和平庸的事物背后的特殊性和陌生感。作者认为,当今社会没有多少空间和时间留给个体,因为个体多样的生活世界和角色总是与他人交织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提出了一系列明晰的看法。

作者简介

亚明•那塞希(Armin Nassehi,1960— ),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大理论之一系统论的代表人物,亦是德国社会学科普性电视节目制作人与主持人。

主要理论著作包括《现代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2003)、《现代社会学话语》(2006)、《当代社会》(2011)等。

目录信息

序言
第一章 角度:为什么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第二章 陌生:为什么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关键资源
第三章 意志: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个体与社会的夹缝中游刃有余
第四章 缺席:为什么一场小型开幕酒会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
第五章 决定:为什么我们需要相信无知
第六章 改变:为什么社会如此难以改变
第七章 技能:为什么精英的世界必须与众不同
第八章 危机:为什么社会总是处于紧急状态
第九章 倍增:为什么世界要归结于我们的描述
第十章 出口:书中之书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的学术著作。 以出租车为隐喻,描述社会的多样化叙事,指出当代社会多领域多组织配合联动的组织结构,在人们描述中存在的危机,恐怕并不是实际的危机,相反,危机倒可能存在于人们面对危机对社会结构的强行改变中。 看标题以为是以出租车为观察视角的...

评分

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的学术著作。 以出租车为隐喻,描述社会的多样化叙事,指出当代社会多领域多组织配合联动的组织结构,在人们描述中存在的危机,恐怕并不是实际的危机,相反,危机倒可能存在于人们面对危机对社会结构的强行改变中。 看标题以为是以出租车为观察视角的...

评分

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的学术著作。 以出租车为隐喻,描述社会的多样化叙事,指出当代社会多领域多组织配合联动的组织结构,在人们描述中存在的危机,恐怕并不是实际的危机,相反,危机倒可能存在于人们面对危机对社会结构的强行改变中。 看标题以为是以出租车为观察视角的...

评分

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的学术著作。 以出租车为隐喻,描述社会的多样化叙事,指出当代社会多领域多组织配合联动的组织结构,在人们描述中存在的危机,恐怕并不是实际的危机,相反,危机倒可能存在于人们面对危机对社会结构的强行改变中。 看标题以为是以出租车为观察视角的...

评分

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的学术著作。 以出租车为隐喻,描述社会的多样化叙事,指出当代社会多领域多组织配合联动的组织结构,在人们描述中存在的危机,恐怕并不是实际的危机,相反,危机倒可能存在于人们面对危机对社会结构的强行改变中。 看标题以为是以出租车为观察视角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一点啰啰嗦嗦。其实行文是有章法和逻辑可循的,由作者的当下的行动生活与他的思维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也是于常理来讲讨喜的。但是在填充这条脉络的血肉上,只感觉到了绕老绕去和不够本土化的描述和类比。总的来讲,阅读有门槛,而编者亦无法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在适当处添加注解,又是令人无助的了。

评分

个人总结核心观点:多元,模糊。具体而言,作为社会学门外汉,没有学科背景,阅读的过程就更多借助于其他的知识背景,比如读完第一章我的标注是“和而不同”。对于我自身而言这是一种阅读体验,对于“我”以外的“你我他”而言则是一种视角,继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很容易理解“视角”(或者是情境)的具体性和去中心化特征。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背后隐含着多样性、矛盾性(以及危机性),不存在权威主体的逻辑链条,“非组织性”暴露,最终“描述”取代了建构。恰好同时在读1984,无意之举,两相对比,意味深长。

评分

德籍伊朗裔社会学家,13万字,10章,10个主题,社会学家分析社会。惊叹于作者对谈话相机式的呈现,“出租车”在书中只是一个隐喻。有些疑惑:如果只是呈现别人的讨论,作者只是整理、归类,可以算作作者的著作吗?

评分

有一点啰啰嗦嗦。其实行文是有章法和逻辑可循的,由作者的当下的行动生活与他的思维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也是于常理来讲讨喜的。但是在填充这条脉络的血肉上,只感觉到了绕老绕去和不够本土化的描述和类比。总的来讲,阅读有门槛,而编者亦无法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在适当处添加注解,又是令人无助的了。

评分

在更读书社看书。看到这个豆瓣评分明白为啥我读不下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