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啾啾、婆婆丁、灰灰菜、瓜豆酱、焦叶、酿皮、栲栳栳……不用山珍海味,亦无需精致杯碟,家常的食材与烹饪,也能做出令人无法忘怀的珍馐佳肴。
食物生长于大地,人亦是如此,时时回味起这些质朴风味,心头便牵系起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感怀,和对生活里每一处细枝末节的珍重以待。
故乡 的味道,是平凡的、家常的味道,同样也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
在《 故乡的味道》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故乡吃到的各类蔬果饭菜,也列举了成年后走南闯北尝试过的多种特色小吃。书中有采集食材、品尝原生态瓜果的经历,也有对各色菜式制法的记录,再结合有关饮食文化的古今典籍资料,为寻常物什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生机活力与别有意趣的文化底蕴。
本书精装上市,配有豆瓣人气画师木馜(豆瓣用户@皮蛋在德国)绘制的多幅手绘插图,尽显文艺气质。
遆存磊,独立撰稿人,豆瓣用户@齐物秋水。喜文史,好风物,作文多征引,以古今典籍资料探究饮食文化源流。
中文词汇实在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东西,你可以寄寓、可以附会,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它潜在的色彩、纹理,去表述一种能够自由流通在人心之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如果把“味道”作为这样一个示例,那我希望能用某种橘红色的粗砺质地来形容它,热烈而不浮躁,质朴...
评分我有同时读多本书的习惯,谈不上好坏,只是习惯而已。 眼下手边放着如下几本书:《温柔之歌》(小说)、《当9翻转为零》(小说)、《时间迷宫》(科普)、《资治通鉴4》(历史)、《故乡的味道》(随笔)。 手头会随时放一本随笔也是惯例,在读《故乡的味道》前,看的是村上春...
评分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1982年版 《北京风俗杂咏》,北京古籍1982年版 闲园鞠农《一岁货声》,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北平味儿》,三联2014年版 《回忆旧北京》,北京燕山1996年版 顾仲《养小录》,岳麓2005年版 邓云乡《云乡话食》,河北教育2004年版 李笠翁《闲情...
评分我有同时读多本书的习惯,谈不上好坏,只是习惯而已。 眼下手边放着如下几本书:《温柔之歌》(小说)、《当9翻转为零》(小说)、《时间迷宫》(科普)、《资治通鉴4》(历史)、《故乡的味道》(随笔)。 手头会随时放一本随笔也是惯例,在读《故乡的味道》前,看的是村上春...
评分存磊师的新书,文字余韵悠长。虽然写的很多东西完全没吃过(或者肯定不爱吃哈哈),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评分真为遆老师高兴,处女作有如此高的水准。虽我不喜吃,却也读得津津有味。所谓食物之书,有人善写滋味,老遆写的却是肌理,旁征博引,令人很长见识。之于写作,在汪曾祺和周作人之间,他更乐于选择后者的方式,在热闹里择些清冷,显得更理智。后记里最后那段话很赞,饮食的自由也是打败禁锢的力量!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全书分为三辑,由浅入深,第一辑很多篇章写到童年时故乡的食物,不论是“扣肉”还是“蒸菜“馍”都写得妙趣横生,勾起我们对故乡的回想。第二辑作者渐渐加入引证内容,对吃食的“好奇”和“渊源探求”远大于“吃”本身,这体现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兴味。读者也会被作者带动好奇心,跟着作者去一探究竟。我想,第三辑应该是作者做最重视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从食物入手,并不止于食物,而是借食物探究文化层面上的微妙东西,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让人喜欢。 作者语言凝练,涩味重,经得起反复阅读。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全书分为三辑,由浅入深,第一辑很多篇章写到童年时故乡的食物,不论是“扣肉”还是“蒸菜“馍”都写得妙趣横生,勾起我们对故乡的回想。第二辑作者渐渐加入引证内容,对吃食的“好奇”和“渊源探求”远大于“吃”本身,这体现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兴味。读者也会被作者带动好奇心,跟着作者去一探究竟。我想,第三辑应该是作者做最重视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从食物入手,并不止于食物,而是借食物探究文化层面上的微妙东西,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让人喜欢。 作者语言凝练,涩味重,经得起反复阅读。
评分前面写家乡食物的部分,有童年视角,有些细节、修辞让我想到废名的《桥》,但那种可爱是比较收着的;偏爱辑三考据味甚浓的那些,读了获益较多,尤其写周作人、汪曾祺那篇很见功力。(像提到的《结缘豆》,是读过的知堂散文里特别喜爱的一篇。在书里读到很感共鸣、会心。)插图都很喜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