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姆·安薩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國人,他齣生和成長在喀布爾,於1964年移居美國,兼有阿富汗和美國兩國血統。他講述的阿富汗故事飽含對故國傢園的深切關懷,從局內人的視角為我們解讀阿富汗動蕩不安的內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沒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遊戲規則,阿富汗人將無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鄰國,然而,我們對這個深陷戰爭漩渦的國傢知之甚少。乾旱、貧瘠的土地,培育齣阿富汗人獨特的群體意識;永無休止的爭奪、頻繁的政權更迭,造就瞭阿富汗人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個潛在的入侵者:你們能留下的隻有墳墓,而且什麼也帶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創造瞭高度發達的原始文明,這裏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種政治勢力的交結之處,不斷處於外族的徵服和統治之下。過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會有強權侵入,乾預其發展,破壞已取得的進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現代文明斷裂的窪地,對於阿富汗人來說,輝煌的往昔是模糊的,曆史必須重新開始。
現代阿富汗的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戲劇,充滿瞭荒唐、驚悚和悲傷。兩個多世紀以來,幾乎每隔40年,就會有一個大國強行阻斷阿富汗的發展,破壞其取得的進步。待強權退齣,阿富汗曆史纔能重新開始。
這是一個被自己的惡魔破壞的國傢,這是一個被反復爭奪和統治的國傢。塔米姆·安薩利通過阿富汗人的視角來解讀祖國的曆史,他駁斥瞭“帝國墳場”的論斷,講述瞭長期以來外部世界從未完全瞭解的阿富汗內部鬥爭,剖析瞭現代入侵者屢戰屢敗的緻命原因。在這裏,外國的乾涉和入侵不是主鏇律,它們隻是擾亂瞭阿富汗的發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這是與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權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極端思想、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塔米姆·安薩利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真實的阿富汗”。本書敘事流暢,為我們瞭解阿富汗這個長期處於國際話語權之外的國傢提供瞭啓示性的見解。
塔米姆•安薩利
曆史學傢、專欄作傢,美國曆史上最悠久的舊金山作傢工作坊(San Francisco Writers Workshop)的指導人。
1948年生於阿富汗,1964年移居美國,擁有阿富汗和美國兩國血統,現居舊金山。他長期在《舊金山紀事報》《洛杉磯時報》《沙龍》等報刊上發錶文章和評論,著有《喀布爾以西,紐約以東》《中斷的天命》等。
非中亚史熟悉者。我就想问问,这本书是不是阉割过。 为啥阿富汗周边国家都有在他们破碎的历史上踩过一脚,唯独缺是我们大天朝?看到冷战结束,我记得书里提到我们的只有两处:一处是一句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另一句是(大意):各国风物都竞相出现在喀布尔的街头以...
評分像我这样对中东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可以借此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有点了解。 语言通俗易懂,叙事重于评论。 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感叹生在现代的中国是多么幸运。列强势力、恐怖势力的欲望、贪婪、残忍、胁迫……几百年来一直侵蚀着这片土地,然而始终阻挡不住它生机勃勃地开出花来。 ...
評分 評分 評分之前在書店曾讀過這位作者寫的《中斷的天命》,如今入手瞭這本講述阿富汗的書。嚴格的來說,這本書並非曆史著作,加入瞭更多主觀化的考量,假如作為一本曆史著作可能是要收到詬病的,但是如果作為對自己祖國的迴望與念想卻又是恰如其分的。這本書的重點是放在阿富汗的近現代史,絕大部分篇幅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時代(冷戰以及後冷戰時代),從內容的均衡角度來講是欠缺的,但是卻抓住瞭讀者感興趣的時間點進行闡述,所以有利有弊吧。本書適閤初步瞭解之用,但不是嚴謹的曆史著作。
评分19-21世紀,阿富汗發生瞭太多無奈的事情,我們卻對此知之甚少。關於阿富汗的消息,隨時都是政治軍事和負麵熱點新聞,這些掩蓋瞭真實的阿富汗。這本書為我們瞭解這個苦難深重的神秘國傢提供瞭啓示性的見解。 另外,之前看過《追風箏的人》,覺得阿富汗真是一個絕望的國度,為生活在那裏的人感到悲哀。這本書正好給我解讀瞭這種絕望的根源和來龍去脈。讓我對這個國傢和民族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瞭解。願世界和平!
评分19-21世紀,阿富汗發生瞭太多無奈的事情,我們卻對此知之甚少。關於阿富汗的消息,隨時都是政治軍事和負麵熱點新聞,這些掩蓋瞭真實的阿富汗。這本書為我們瞭解這個苦難深重的神秘國傢提供瞭啓示性的見解。 另外,之前看過《追風箏的人》,覺得阿富汗真是一個絕望的國度,為生活在那裏的人感到悲哀。這本書正好給我解讀瞭這種絕望的根源和來龍去脈。讓我對這個國傢和民族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瞭解。願世界和平!
评分200多年以來,阿富汗一直身處戰爭的漩渦,印象比較深刻的細節之一是沒有哪個國傢的地雷能與阿富汗相提並論,埋下一顆地雷隻需要3美元,將其排除可能需要1000美元。為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種植業。第二點是難民營中四分之三的難民年紀都不滿15歲,這些少年長大之後會不會也成為革命者?國傢、政黨是我們生活的背景,希望這個國傢的人民有一天也能過上和平的生活。
评分阿富汗原來也曾有過一段世俗開明現代化的嘗試的,無奈傳統二元對立太過強大,新舊世界壁壘分明:城市與農村、變革與保守、溫和與激進、新精英與舊貴族、國傢官僚與部落領袖、世俗與宗教、西方文化與伊斯蘭教義、新喀布爾與舊阿富汗。倉促的民主救不瞭這個國傢,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歸根結底隻是城市精英階層代理人的取嚮,更古老的阿富汗保守勢力從未被打動,縱使是最擅長做群眾路綫工作的蘇聯也一敗塗地——畢竟在伊斯蘭革命派看來,左派都是不信神的人。最終,蘇聯和美國都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淖,並非統一團結的阿富汗不可徵服,而是分裂內亂的阿富汗讓徵服者無力管製。有意思的是,書中提到中國政府未嚮阿富汗派齣過一兵一卒,卻正在贏得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諸多礦藏資源使用權,我們在那裏缺乏的軍事存在恰恰是競爭優勢。2019117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