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塔米姆•安萨利
历史学家、专栏作家,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旧金山作家工作坊(San Francisco Writers Workshop)的指导人。
1948年生于阿富汗,1964年移居美国,拥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现居旧金山。他长期在《旧金山纪事报》《洛杉矶时报》《沙龙》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评论,著有《喀布尔以西,纽约以东》《中断的天命》等。
【不是书评。根据本书简要整理,或许对其他读者梳理书中介绍到的阿富汗近现代史的时间线有所帮助。】 艾哈迈德·沙阿(1724-1772,1747-1772在位) · 开创杜兰尼王朝(又名阿富汗帝国)建立阿富汗历史上的最大版图(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全境,及伊朗东部),被尊为“阿富汗国父...
评分这本书很有意思,是阿富汗人介绍阿富汗近代两百年的历史,阿富汗先后被历史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苏维埃帝国,美利坚帝国占领,但都没被屈服,最后帝国军队因为劳命伤财而撤兵, 鸦片战争的第二年,阿富汗人杀死了两万多入侵的英军,苏联入侵十年杀了一百多万阿富汗人,美国杀...
评分 评分——读塔米姆•安萨利的《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作者是阿富汗裔的美国人。从他的描述来看,他的少儿时代应该大部分是在阿富汗度过的,因此即使现在的身份是外国人,但依然称的上对自己的祖国颇有了解。更何况他的家族似乎也算是阿富汗的名门望族。 作者对整...
评分书里有个隐喻印象深刻,是阿富汗某一代王(大王?……)说的,“阿富汗是个木勺,在列强手中争来抢去,有时候还被丢到地上。列强来回,阿富汗永远也摔不烂。”但即便如此,阿富汗还是遍体鳞伤。我小时候读兵法,知道绝地求生(这是兵法?……),小国要在列强环伺的场域求存,只能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去纵横捭阖,去做那一个撬动大国均势的支点。比如十九世纪梅特涅主理外交的匈牙利,可惜阿富汗不是匈牙利。文明的冲突让阿富汗在西方强国的战略撕扯中挣扎求存,以至于唯一值得骄傲的点是,我绝壁完不了,最多惨一点,你们谁来都得被拖垮,然后换庄。这是阿富汗的悲哀,也是它最后的倔强。没有一个民族愿意自己永远生活在乱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个和平富强的阿富汗。
评分“我看见那个孩子眼睛发亮,渗出了一道寒光。当时我就想,迟早这个孩子也会加入叛乱。”这就是阿富汗,一个在权利间摇摆的国家。
评分在读的过程中不禁注意到阿富汗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个现象——外敌入侵,国王遁逃,某个战争首领率领人马与外敌争斗,获得名誉,国王复归之后就成为被根除、击败的对象。多斯特大王干掉了一干在喀布尔跟英国人打生打死的部落首领,四十年后,阿卜杜尔拉赫曼干掉了第二次英阿战争的英雄阿尤布。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也再次成为这个现象的另一个受害者。又,对阿富汗史的梳理很好,讲清楚了新旧阿富汗之争,以及新阿富汗内部的内耗与相互拆台,在最后也点了一下老阿富汗之死。
评分虽然充满了大国的入侵和王朝的崩溃,可以看到阿富汗也曾有过良好的现代化机遇。但是,这个国家始终缺少中央集权,部落主义、宗教势力影响过大,世俗化改革的步伐也过于激进。暴力和混乱可以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但似乎作者也觉得这些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阿富汗的“民族性”,仿佛饮鸩止渴一般。阿富汗的国家建设道路还很长。
评分书里有个隐喻印象深刻,是阿富汗某一代王(大王?……)说的,“阿富汗是个木勺,在列强手中争来抢去,有时候还被丢到地上。列强来回,阿富汗永远也摔不烂。”但即便如此,阿富汗还是遍体鳞伤。我小时候读兵法,知道绝地求生(这是兵法?……),小国要在列强环伺的场域求存,只能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去纵横捭阖,去做那一个撬动大国均势的支点。比如十九世纪梅特涅主理外交的匈牙利,可惜阿富汗不是匈牙利。文明的冲突让阿富汗在西方强国的战略撕扯中挣扎求存,以至于唯一值得骄傲的点是,我绝壁完不了,最多惨一点,你们谁来都得被拖垮,然后换庄。这是阿富汗的悲哀,也是它最后的倔强。没有一个民族愿意自己永远生活在乱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个和平富强的阿富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