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了唐代诗歌语言。全书共分两部分:一、主要说明唐诗中经常出现的语词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意象特征,并与日本和歌加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诗歌语言的不同与导致这一不同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二、主要说明一些唐诗名句的内涵。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松浦友久从语汇溯源和考辨出发,对唐诗的理解和中日文化差异做了精微的探求。“猿声”、“蛾眉”和“断肠”大多只存在日本汉诗文中,不见于和诗文,由此引申出中日古典文化的区别;“怨”与“恨”在概念核心意义上的区别是是否意识到事物实现的可能性及带来的表现;厌战反战诗歌中“妻子”单指伴侣;李白乃至唐诗中“一片”的含义多指单一事物;数字的平声少的现实迫使“三”成为使用频率最高、承担不特定数的语辞;“却话”解释为“回想起来谈论”;离别诗“忆君”是种多样和曲折的时间表现;“二水”或该作“一水”,且为长江而非秦淮河;“儿女共沾巾”中“儿女”为名词副词化,像儿女一样。虽然看似都是极小的问题,但却指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中概念和意象典型化问题,可惜没有进一步论述。
评分很不错。
评分与语言学结合亦是文学研究的出路
评分貌似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日本汉学的书~
评分跪着读完了,松浦先生,我妄评两句再起来。这本书是日语写就的、从古代汉诗常用意象出发,分析中日两国语言思维和文化差异的作品。简单说汉语感性,重具体、具象、限定的表达,汉人对噪锐之声、血流之状也不回避,这些在日本人那里难以接受。也正是从松浦先生这样局外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有了更宽广的认知。BTW,对比王夫之、沈德潜等中国文人,松浦先生用日语写作的论文,被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语法结构和逻辑性可见一斑,也直接证明了“中国诗性”和“中国诗评”是多么特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