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6年火葬场工作实录
◆超9500万人因她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
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
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难得的是,凯瑟琳不猎奇、不逃避、不畏惧,像是个现代小女巫一般,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
◆一本改变死亡观的书,不被道蒂的讲述启发是不可能的。《泰晤士报》
◆《好好告别》彻底挑战了现代人对死亡的逃避心理。贝斯·拉夫乔伊,作家
◆一般像这样形象又病态的书会令它的读者陷入一阵忧伤,但是道蒂女士——这位令人信任的奇幻死亡之境的向导——却让我们一路笑个不停。《华盛顿邮报》
◆整本书围绕着殡仪馆、尸体和火化展开,但在作者可爱到爆炸的描述中,这些通通让人觉得不再恐惧,死亡也渐渐生出生命的温度。超想和她做朋友。读者 贾布的苏克雷
◆没有苦大仇深的说教,不刻意制造术语壁垒,足够坦诚,喜欢这样的行业书籍。谈论一个文化语境中的禁忌话题,完全不猎奇,写得风趣幽默却毫无戏谑轻浮的感觉。直面恐惧多么鼓舞人心。读者 墙的虫
◆文风又直又正,把这个常人眼中神秘阴森的行当写得爆笑而充满情感。读者 小米
◆一本特别有生命力的关于死亡的书,让人对葬礼、死亡,甚至腐烂有直观亲切的认识。她的见解理性、犀利、温柔,像哲学家,又像艺术家。读者Ziye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奇观式的搞笑小书,那就大错特错了。作家、译者于是
◆我太享受作者的故事了,没想到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就放声大笑。作者的幽默感让这一切描述免除了尴尬。读者Hanna.w.
◆这本书堪称矛盾混合体,悲伤又搞笑,迷人又古怪,充满了智慧,如同一杯有毒的鸡尾酒,让你欲罢不能。多黛•斯图尔特,知名媒体Fusion主编
◆可以跟《最好的告别》一起看,一本是讲生前,一本是讲死后。读者佚名
凯特琳·道蒂(Caitlin Doughty)
生于1984年。职业殡葬师、作家、博主。自小便对死亡、哥特文化等别人眼中古怪、个性的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大学时主修中世纪史,用4年时间研究中世纪死亡文化,之后进入火葬场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殡葬师。2011年起在YouTube设立专属频道“殡葬师问答”(Ask a Mortician),透过黑色幽默短片,百无禁忌地谈论各种死亡与丧葬话题,吸引超过9500万人观看热议(截止到2019.4)。同年,集结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文化学者、殡葬业人士创办“善终要诀”(The order of the good death),以倡导死亡接受和西方现代殡葬业改革而闻名。目前已出版《好好告别》《好好告别2:世界丧葬习俗巡礼》(暂名)等作品。
8岁那年,凯特琳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女孩,从二楼的电梯口砸向一楼的金属柜台,自此死亡恐惧的种子在凯特琳的心中埋下,用现在心理学上的名词来解释,她不幸遭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意外之后,凯特琳由衷恐惧死亡但又怀有病态的好奇。青春期一度沉迷于哥特文化,为了解中世界的死亡...
评分人生是一场倒计时,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离死亡越来越近。 早就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正处于迷茫时期的我对这个主题异常感兴趣。首先,本书描述了关于殡葬业的各种内幕,这是我不可能会有所涉及的行业,所以本书可以让我的认知有更大的宽度。其次,我从十岁起就被死亡这个话题...
评分只要是关于死亡的书,都很感兴趣,倒不是因为和作者一样有什么癖好,而是直面死亡才能消除对死亡的焦虑。 曾经生病的经历也让我有过死亡焦虑,死亡恐惧伴随了我可能两年之久,怕回到生病时生死一线的那种绝望和恐惧之中。归根结底,怕生病,怕受苦,怕死。 有个小伙伴,只要大...
评分只要是关于死亡的书,都很感兴趣,倒不是因为和作者一样有什么癖好,而是直面死亡才能消除对死亡的焦虑。 曾经生病的经历也让我有过死亡焦虑,死亡恐惧伴随了我可能两年之久,怕回到生病时生死一线的那种绝望和恐惧之中。归根结底,怕生病,怕受苦,怕死。 有个小伙伴,只要大...
评分我们经常和火葬场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年都要到火葬场去送别几位同事同学或者朋友的父母。可是我们却都不了解火葬场,也没机会去了解。如果不是去送葬,我们就是路过火葬场也会避之而去,那里实在是阴森恐怖。 可是手中的这本书,却是在讲述火葬场的故事。当...
“尸体不需要你的惦记,事实上它什么都不需要。能躺在土里默默烂掉就很欣慰了。需要尸体的是你。只有看到尸体,你才知道这个人死了,退出了生命的游戏;只有看到尸体,你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也有那一天。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这就是智慧的开端。”
评分很喜欢,真实的生死之间发生的事,而不是故事,不煽情,不必了解为什么面对死亡,只告诉你死之后会发生什么,也坚定了我面对离开世界的一些想法,也更多了一点释怀,死去原知万事空。
评分死亡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而是我们活着时无时无刻不在的伴侣。这本书让我喜欢,就是因为作者让这句话不是句空话,作者做殡葬师,但是揭露殡葬业的许多“死亡忌讳”。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告诉社会,要想跟生命好好告别,我们处理死亡之事的方法,真得改改了。
评分正视死亡 才能正视生存
评分2019年151本:沉迷死亡哲学,中世纪史女孩的火葬场体验,确实泄露不少底料,如果经历过尸体诸相,我们还不能面对自己终有一死的现实,我该如何面对死亡。 伟大的文化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说过:“一直在人类心里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