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育儿 纪实 家庭 爱的教育 儿童心理 教育 人物 中国文学
发表于2025-05-28
下乡养儿(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这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养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冯丽丽,70后,出生于华北平原一个村庄。大专文化,梦想是成为伟大作家。毕业后分到钢厂,后辞职来到北京,坐过办公室,当过出版社校对。女儿因为恐惧学校而退学,她和丈夫带孩子到农村生活,做饭种菜,养鸡放羊。孩子重又阳光灿烂,她也写出人生*部作品《下乡养儿》,并因此成为许多“菜鸟爸妈”的朋友。
第二次读这个故事了,恐惧社交的一家三口的抱团取暖让人感到温暖,从每天完成的事情里获得力量与自信又让人思考
评分好脾气真是做父母的首要条件
评分可能自己写的文章也是流水账吧,所以看这本书并没有觉得太平白。我很喜欢作者细腻朴实的文字,只是不认同他们过于“爱”孩子的育儿理念,尤其是天天爸爸对孩子的各种担心。 我倒是替他们庆幸,能遇到乔老师这样的旁观者和指导者。就像乔老师说的那样,天天不缺爱,你们给她的爱已经溢出来了。 我支持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但这种爱不是无原则的爱,更不是一切由着孩子的爱。 作者反思的挺好的,就是因为他们频繁的由着孩子的性子,换幼儿园退学,才导致孩子各种问题,各种不适应和害怕。 孩子需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爱,也需要给她足够的信任和放手。 不论何时,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道路,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走路,而不是替他们走路。
评分父母往往是问题。要相信孩子,树立责任感,
评分揪着心看完,孩子需要的是成长绝不是溺爱
这几天刚陪女儿输液治好肺炎,看着身体本来就瘦弱的女儿因病痛折磨,如同非洲小难民一般,真是心如刀绞。父母最难受的莫过于,无法亲身担当孩子的苦难。我想天天的父母更是如此,身体的疾病尚且可以对症吃几天药就无大碍了,而精神上的结症却需要付出更多更全面的爱心...
评分没能坚持看完全书。但仅看开头部分,就深切感受天天的父母实在需要一些帮助和指导。或许天天是天性有些胆小,有些敏感,但仅就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来说,也没有严重到病态的程度,反倒是父母的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恶化,日益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 对于年幼的孩...
评分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大白话流水账像小学生日记一样的书(在俺目前时间粉碎注意力飘忽的状态下,这简直算是奇迹)。很有共鸣。大概因为俺和书里的夫妻一样,是个有社交障碍的软弱无力的人,而且同样面对一个问题重重敏感又龟毛的娃,而且同样不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制他。我其...
评分下乡养儿(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