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并称“未来学三大经典”
美国批判社会学大师、“哈佛之荣耀”丹尼尔·贝尔与卡尔·马克思及《资本论》的一场跨世纪对话
.....................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
※名人推荐※
☆社会学领域极少有一项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识,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做到了这一点。早在1973年首版时,这本著作就已是众人眼中的经典。
——哈佛大学“路易斯与琳达·盖泽尔大学教授” 威廉·J·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
☆这本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同时预示了未来50年世界的新变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尔·贝尔在本书首版中提出的“后工业技术”,现在已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新增序言言简意赅,不但介绍了这些沿贝尔预见的方向、在过渡阶段获得巨大发展的新技术的鲜明特征,并且对由新技术带来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种社会影响给出了富有洞见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琼·肯尼迪经济学荣休教授 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 Arrow)
☆这种社会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够给它明确命名(即定义)的程度。因此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是为着强调这些变化的间隙性、过渡性,意即他所讨论的那些趋势已经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界线,但还没有完全地成形为边界清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丹尼尔·贝尔的中国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 丁学良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读《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在社会预测领域,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作者所预测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方便的审视其预测是否精准。 预测一个人的命运是江湖骗子,然而预测一个时代的发展则有据可循。作者所做的预测只限于发展的大趋势...
评分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人的一生,某些阶段做某些事情。站在三十岁的关口,我发现自己的心境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些隐隐的焦虑,孩子、职业、家庭和未来,这些事情推着自己要往前,但是房价、职业规划、贸易战和社会走向又让自己心生迷...
评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代表作。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生于纽约的犹太人家庭,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新闻工作(任职于《新领袖》《幸福》杂志),后在哥大取得哲学博士,在哈佛大学任教授。...
评分 评分犹太鬼写的不足为信。······················································································································...
翻译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数据显得有些老旧。贝尔所预言的未来,大体就是当下。作为一手理论,很多焦虑制造机其实就是在稀释这个理论。但是这类作品总让我思考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大众有什么理由买来看?
评分我和20世纪的未来学家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么多年了,原来自己学的是庸俗马克思主义,请问面对投资信用体系的全社会建设,日益兴起的专家阶级,马克思不是未来学家应该是确定的了吧
评分《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延续,揭启《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之讨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入手批判,倡导以中轴原理说明社会经济组织之再安排,用为其他结构所环绕的组织框架分别解释结构、政治、文化各自的重构与互动,强调知识、技术的最新演进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塑:知识的指数级增长、技术扩散速度的增长,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并进而重构了社会阶层分化与政治话语权的争夺进程;现代企业的运作深刻体现了手段-目标的现代性紧张(但相关经济学显然说得更好);社会规划借助技术的可达性发展出参与式民主,然而经济指标仍然需要社会指标的修正……
评分以此书为例,560页,110元,老版翻新配了个序言(两者网上皆有电子版),草纸印刷(貌似板砖),连马粪纸硬壳(所谓精装)都不加一个,3折都不会买好么。。。参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3191/discussion/615341574/
评分46年前出版的一本预测未来的书 现在看来 不就是我们的当下生活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