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

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壽安主編
出品人:譚徐鋒工作室
頁數:400
译者:
出版時間:2018-6
價格:6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3222858
叢書系列:中華學人叢書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晚清
  • 知識分子
  • 學術史
  • 近代史
  • 民國史
  • 社會史
  • 民國學術史
  • 晚清民初
  • 知識轉型
  • 知識傳播
  • 中國近代史
  • 思想史
  • 學術發展
  • 文化傳播
  • 社會變遷
  • 教育變革
  • 思想啓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何詮釋中國的近代性,是學術界關懷已久的大議題。尤其是20世紀以來,各種地域文化的近代性特質,正積極在各個曆史悠久的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儒教文明等國傢中逐漸形塑齣各自有彆的獨特麵貌。此一轉嚮的深刻意義,絕不隻是內涵、形製或進程上的差異,也是地域文明再生與多元文明共存的人類前景。本書關注西方近代科學式知識在中國的建構,並與中國傳統學問相接榫時産生的再造與變革,以及知識生産與消費、齣版、閱讀,專業人士、專業社群、新型文化人的齣現,還兼顧近代復雜的政治、經濟變化,試圖呈現中西知識交會的復雜情景,並追問傳統中國是否有一知識體係。

著者簡介

張壽安,河南嵩縣人,颱灣大學文學學士、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專研明清學術思想史、禮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校訪問教授。曾擔任Seton Hall大學東亞係助教授兼中文部主任。1990年迴颱,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多項重大研究計劃,201 1年主持“中央研究院”三年期主題計劃《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 ),擔任召集人,與上海復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閤作。著有專書《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十九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以禮代理》1996年榮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年輕研究人員著作奬。主編:《清代乾嘉義理學》等。著作以英文、日文、韓文、繁簡體中文齣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張壽安 從“六經”到“二十一經”──十九世紀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
黃剋武 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分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
沙培德 知識傳播與集體認同之載體:曆史、記憶、教科書
潘光哲 “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象”的生産、流通與嬗變:迴顧與思考
張哲嘉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
邱澎生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孫江 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人分五種說”在東亞的傳布及文本之比較
章清 晚清中國“閱讀世界”之一瞥——略論晚清士人對“萬國公法”知識的接納
鬍明輝 青年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士人社會的“局外人”與儒學的新動嚮(1740-1750 )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中研院“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主題研究論文集。本書所涉及到的靈學、國際法/世界史地、檢驗醫學、人種學等知識都是傳統研究裏較邊緣化的一部分。 其中,潘光哲所關注的“共同知識文本”在各國的製作傳播樣態和特殊展現值得參考,但想仿照須通中日韓三語,或至少對日韓近代流傳文獻有大緻瞭解。孫江《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一篇關注類似範疇,但涉及傳播時,潘聚焦於某些具體著作(《萬國公法》等),孫以某種理論(“人分五種說”)為研究對象,且孫雖言“在東亞的傳布”,實際隻關注瞭中日。 章清《晚清中國“閱讀世界”之一瞥》p279所引龍元勛策問中句為何與前引王佐纔己醜格緻書院課藝一字不差,待復核。 鬍明輝《青年戴震》一篇,要麼作者是在外國接受的學術訓練,要麼文章是翻譯過來的= =。

评分

正常來說打不到五星,但是有關教科書和集體記憶的那篇,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篇文章,為那篇五星。

评分

中研院“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主題研究論文集。本書所涉及到的靈學、國際法/世界史地、檢驗醫學、人種學等知識都是傳統研究裏較邊緣化的一部分。 其中,潘光哲所關注的“共同知識文本”在各國的製作傳播樣態和特殊展現值得參考,但想仿照須通中日韓三語,或至少對日韓近代流傳文獻有大緻瞭解。孫江《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一篇關注類似範疇,但涉及傳播時,潘聚焦於某些具體著作(《萬國公法》等),孫以某種理論(“人分五種說”)為研究對象,且孫雖言“在東亞的傳布”,實際隻關注瞭中日。 章清《晚清中國“閱讀世界”之一瞥》p279所引龍元勛策問中句為何與前引王佐纔己醜格緻書院課藝一字不差,待復核。 鬍明輝《青年戴震》一篇,要麼作者是在外國接受的學術訓練,要麼文章是翻譯過來的= =。

评分

中研院“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主題研究論文集。本書所涉及到的靈學、國際法/世界史地、檢驗醫學、人種學等知識都是傳統研究裏較邊緣化的一部分。 其中,潘光哲所關注的“共同知識文本”在各國的製作傳播樣態和特殊展現值得參考,但想仿照須通中日韓三語,或至少對日韓近代流傳文獻有大緻瞭解。孫江《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一篇關注類似範疇,但涉及傳播時,潘聚焦於某些具體著作(《萬國公法》等),孫以某種理論(“人分五種說”)為研究對象,且孫雖言“在東亞的傳布”,實際隻關注瞭中日。 章清《晚清中國“閱讀世界”之一瞥》p279所引龍元勛策問中句為何與前引王佐纔己醜格緻書院課藝一字不差,待復核。 鬍明輝《青年戴震》一篇,要麼作者是在外國接受的學術訓練,要麼文章是翻譯過來的= =。

评分

論文集的形式,挑選瞭其中與自己研究相近的文章來讀,從黃剋武、沙培德、孫江、章清等幾位先生的文章中受益匪淺。特彆是孫江老師對人分五種說的梳理,以及日中對這一概念論說的受容與傳播,對於理解概念史研究有很大啓發。潘光哲的這篇文章有點像是史料堆砌,不過參引的文獻可以關注,隻是語言錶述讀來令人不適。整本文集偏重於從西方理論架構的角度來闡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