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笔者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外派汉语教师项目,于2014-2016学年在印度顶级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中国教师。
两年已至,印度朋友圈子中已积累起了富人老板、学界精英,也有贫民窟里的底层民众。作者面对面采访了30 余人,透过他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印度声音。
此外,在漫长的印度生涯中,笔者游历了24 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甘地讷格尔、阿嫩德、乌代布尔、大布山、第乌、果阿、阿姆利则、斋普尔、昌迪加尔、西姆拉、达兰萨拉、孟买、科泽科德、班加罗尔、金奈、印多尔、乌贾因、德里、阿格拉、瓦拉纳西、菩提伽耶、那烂陀、拘尸那迦)。探索印度的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种姓制度问题……
除了耳熟能详的德里、孟买、泰姬陵等,笔者去过印度巴基斯坦的边境,也考察过原始佛教和玄奘西游;去过甘地的修道院,也去过郑和去世的“古里国”;亲临了板球比赛的现场,也融入了排灯节、洒红节等主要节日;拜了瑜伽老师,也在旅行途中重病涉险;参加过四场婚礼,也采访了两端刻骨铭心的爱情;亲历过犯罪,亲历过暴乱;至于混乱得让人啼笑皆非的街道、交通、糊里糊涂的印度人性格,更是少不了的题材……
郭菲,男,四川乐山人,生于1981年8月,四川大学法律硕士,现就职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8月外派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汉语教育两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天涯文学连载纪实文学《天竺一梦》,广受关注,更名为《我的印度701天》出版。曾出版小说《蚁族救赎》。
标题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者的文笔让这些章节读起来格外享受。 《我在印度的701天》讲述了作者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外派教师项目,于2014-2016年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院担任汉语教师,并利用假期游览印度各地期间的所见所感。 这本书原是想在旅途中消遣的,可“一不小...
评分听朋友介绍很不错,先是去天涯上看了这个帖子,觉得不过瘾,就去网上买了这本书,拿在手里厚厚一本,花了8天时间读完。 这是一本很难被定义的印度题材作品: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个网红印度的奇葩,对不起,它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郭老师不会随意去迎合网络上对于印度的...
评分标题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者的文笔让这些章节读起来格外享受。 《我在印度的701天》讲述了作者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外派教师项目,于2014-2016年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院担任汉语教师,并利用假期游览印度各地期间的所见所感。 这本书原是想在旅途中消遣的,可“一不小...
原来印度没开挂,宗教问题、性别问题、种姓问题,还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着这个国家去解决。
评分算是读的第二本关于印度的游记,可以当初步了解印度的入门级读物,因为作者也同为中国人,书里的很多想法会感同身受。印象最深的就是米兰的话吧,想再看第二遍。
评分作者的文笔朴实无华,正如他开篇所说的他只是所见所闻的搬运工,让人不身临其境依然可以了解到2014-2015年间印度这个国度的发展。尤其是作为ITT特聘外国教授的身份每天以翻墙上班为乐趣这个梗,我就觉得作者是一个大情大性之人。
评分虽说本书本身就只是类似作者记录在印度生活点滴的日记,但对于这样的点滴和琐碎的生活作者显然并没有真正地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反思,一切都是片面和浅显的。书中常见的是作者将印度与中国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印度显然落后于中国,以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未免过于浅薄。
评分虽然有些常识性的小错误,还有对孟买的记录过于集中在贫富差距的表面上,深入不够,其他部分,特别是和印度人日常交流的部分还是挺有趣的,作者力图呈现真实的印度,但中国又要时刻在场,书的宣传语说是印度版本的《江城》,不同意,何伟更好,因为他能抛弃身份的前置,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注视被观察者,中国和印度的对比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本书许多地方,殊不知,印度不需要和任何国家去对比,它就是独一无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