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非洲丛林》是史怀哲在20世纪前期于赤道非洲地区行医的见闻杂记,具有自传性质,书中对于中非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河马是人们在非洲行船时最危险的敌人;非洲丛林树木茂盛,但木材贸易却因伐木的困难而受到阻碍;在“勤劳的”欧洲人眼中,非洲原住民是“懒惰”,因为他们很少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劳动,而这只是由于非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本书既是史怀哲的生活记录,也是中非的民族志,它会使你如亲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当地生活的奥妙。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20世纪重要的德国思想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神学、哲学、医学、音乐等领域均有建树,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至去世。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史怀哲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个医生,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因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更多,他的人生经历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在25岁时,他就获得哲学与神学博士(他一生共获得九个博士学位),还是一名优秀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专家, 30岁时,在哲...
评分 评分一直认为,无国界医生是一类精神追求极高的群体,对他们充满深深的钦佩。在这个组织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之前,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奔赴异乡,为了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值得,比如,德国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比起现今更通用的阿尔贝特·施韦泽,我更倾向使用史...
评分 评分我看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非洲的一些细节社会生态,而且从这本薄薄的书里面我收获颇丰, 首先,农业方面,在非洲赤道沿岸的雨林地带,欧洲的土豆、小麦、水稻,统统都只疯长而不结块结穗,而牛也消化不了这里的野草,只有到了中部高原地区以后,农牧业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在雨林地区...
史怀哲(或施韦泽)医生在非洲期间(1913-1917)的自传,非洲丛林里的行医和生活的故事,主体是在加蓬奥果韦河流域如何建立医院并行医,兼论丛林里见闻,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性格,既有拜物惧巫的愚昧,也有懒惰、惯于偷盗等恶习,但史怀哲医生对非洲人的分析充满了基督教人道主义关怀,对恶有着积极的理解。“热带医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与邪恶的疾病做斗争。这些疾病都是欧洲人带给这些纯真的非洲人的。”整体上,史怀哲认为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是罪,在这种意识下,帮助非洲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能身体力行五十年,还是让人佩服。
评分“帝国之眼”外的目光。
评分非常简单的生活记录,对于想了解史怀哲生平和思想的人来说价值不大。
评分人道主义和社会观察的双重佳作。
评分兄弟之情,同袍之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