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旅行文学作家简·莫里斯的游记集大成之作,记录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见闻和感悟,每个年代有十几篇短文,共近90篇。莫里斯所到之处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国,还有诸多中东、非洲、南美、东亚、南亚那些遭遇重大历史变革的国家。这部作品以一次次旅行和探访为线索,从作者身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军事记者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后的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
简·莫里斯(Jan Morris),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曼哈顿、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
得益于早期国际采访的经历,莫里斯的判断力和敏锐直觉使她总是能够看到简单表象之下的复杂内核,而人生的特殊困境又使她兼有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细腻,正如林达所说,“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看了林达的书,买的这本书,期待很大,可是很失望。作者在写散文么?想批判什么就大胆地批判啊,还要拐弯抹角的,既然是记者,那么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地看待事物。可是书中政治意味太浓了,而且还写成了散文形式的政治汇报,读起来真的很别扭。尤其是写香港那里,还一口一个共产...
评分朱光潜先生曾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当我们阅读时,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化展示。如果要在众多作家的作品中选出值得我们品读的,我认为简·莫里斯用五十年走遍世界各地的见闻录《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
评分帝国崩溃,世界新生 曾园/文 载《时代周报》第92期 莫里斯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增长的美国化”。拒绝从冷战的主旋律看问题,坚持去搜寻更多无法归类的细节,这就是莫里斯。《世界》这本书有很多主题,哀叹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不显眼的一个...
评分12页 原译为 任何意愿或心思的扭曲,任何意识形态上的游移,任何古怪反常,任何沙文主义,都比如此持续地执意纠缠于提升自我更有价值 编辑把最后一句改错了,改成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了 “都比如此持续地执意纠缠于提升自我的价值” 50页 礼萨沙汗 中间不应该加点 原翻译正...
评分世界旅行基本上是一种现代发明。在此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的生活范围都不会超过自家烟囱里的炊烟所能飘散的范围。不过人在本性中确有一种迥异于其他生物的特性,那就是:乐于体验变化,在旅行中这意味着对各种互不相同的环境的品味——北极熊只会喜欢一种环境,只有人...
空洞的名词堆积,看后即忘系列,已弃。
评分虽然是林达极力推荐的作家,但我总感觉简莫里斯的文笔“浮夸”成分略重,干货太少,无法通过他/她的视角了解其笔下记录的城市和国家(当然也是因为绝大多数地方我都没去过),稍显失望。
评分作者观察细腻,语言精美,思想深刻。作为《泰晤士报》和《卫报》的记者在各地游走多年,这本书收录的很多是她在此过程中的随笔和报道,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带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但是写的内容实在是太个性化了,对于我们这种对历史和其他国家只是范范了解的读者来说无法产生太多的共鸣。
评分沉淀且厚重的书
评分虽然是林达极力推荐的作家,但我总感觉简莫里斯的文笔“浮夸”成分略重,干货太少,无法通过他/她的视角了解其笔下记录的城市和国家(当然也是因为绝大多数地方我都没去过),稍显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