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黄金时代,在生育、疑难杂症诊断等方面,基因技术弥补了传统医疗手段的不足,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然而,基因技术在赋予人类塑造未来能力的同时,也在拷问着人类的道德情感。
基因技术是现代医学的巨大成功,还是装满了各种可能的潘多拉魔盒? 胚胎筛查是人道主义的计划生育方式,还是向优生学的危险滑坡? 医生是否应该告诉你,你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有很高的患乳腺癌的风险?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小孩的基因突变影响不明,你还想知道结果吗? 对基因的了解会使人强大,还是会加剧人们已经过多的焦虑感? 面对基因检测,父母们是会被压力击倒,还是会变得更加老练?
在《基因机器》中,获奖记者邦妮·罗彻曼以故事形式、情真意切地深入探究了以上这些热点难题。她从携带者筛查到基因组测序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前、产后测试出发,引导我们认识了基因技术是如何影响医药研究、生物伦理、医疗保健以及塑造家庭的因素的,同时敏锐地全方位探讨了在基因组测序和干预时代,分享和解读个体基因信息对医疗、生育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邦妮·罗彻曼
她是一位热衷于不断探索新知、积极为大众进行科普的获奖记者。她曾是Time.com健康和育儿专栏作家以及《时代周刊》 的特约撰稿人。她的文章还经常发表于《华尔街日报》 《科学美国人》《奥普拉杂志》等媒体。目前,她与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一起住在西雅图。她的官网地址:www.bonnierochman.com。
虽然早在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就正式提出了“基因”的概念。但不过只是一种猜想而已,至于基因的本质是什么,还需要再过40多年的时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孟德尔...
评分 评分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通过介绍很多例子来完成态度的表达,个人情绪是建立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的,所以我觉得整本书像一片完整的综述一样,有理有据,有可读性,也有科普性。 我没有看过原版,但是我认为译者的翻译很通俗、专业、连贯,让我读起来没有任何的不适...
评分在评书之前,先写一下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我们国家的遗传疾病预防。我婚后参加了社区推广的优生优育检查,夫妻双方参加,免费。后来在怀孕期间也在实验室工作,担心化学试剂诱发的畸形和突变,咨询过医院产科,医院有自费的胚胎检查,和书中提到的一样,羊水穿刺取细胞可以做全面...
评分前段时间基因传很火,我也凑热闹拿来看看,哎,挺好的,只是我看不下去,还没看完(--)。这本书后买的,很快看完了,不错不错。都是故事啊,看着不累。没想到基因技术已经这样先进了,还在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有希望了。印象深的是,唐氏综合征患者都有可能被治愈,就是借助...
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给全家人做基因测序。
评分生物学是一个玄妙的科学,基因更是玄幻的存在,在当代大数据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好生物信息学这把双面利器来,去指导自己去更好的认识遗传学,生养后代,甚至是大健康医疗,这本书以具体事例给我我们更多立体思考的可能性,这一点,特别棒~
评分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给全家人做基因测序。
评分目前中国的个人全基因测序市场价格5000-10000RMB,这份报告背后是医学大数据的支撑。然大数据往往是倾向聚类分析,而每一个个人更需要特性分析。拿到自己的基因数据别紧张啦,它展现的概率并不是你的命运。
评分科技发展这么迅猛吗?看文中介绍,感觉基因检测已经相当普遍了,果然是我见识短浅了吧。基因检测对于有医疗需求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涉及到家族病史,因为这种情形有关家庭成员的生命。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很多与基因相关的疾病,这样看来,各种各样的产前筛查和检查与基因和染色体方面的理论结合起来更有意义。但是产前筛查结果并不等同于诊断结果,产前检查也不能排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基因缺失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果检测到婴儿有基因缺失,但并不明确这个缺失的后果是什么,一旦检查出问题,在可接受或无法接受之前好像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能导致因为追求完美孩子而选择堕胎,这就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