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電影導演和作傢,彭小蓮長期關注老一代學者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個人際,並不斷間斷地為他們撰寫文章、拍攝映像、進行專訪,甚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好友和同道。這既源自於彭小蓮個人的傢庭影響,也是她在多年留學、導演生涯後的選擇與誌趣。本書以非虛構的方式,分彆以趙丹與黃宗英、賈植芳、傢族親人和上海街頭按摩店老闆四組人物,撰寫瞭關於“記憶”的長文,其中既有曆史變遷的宏大敘事,更有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具體入微的言談、選擇、愛恨,整體上構成瞭一副關於記憶的長捲:既是彭小蓮個人的,更是國傢民族的一份記憶。
彭小蓮,1953年6月生於上海,祖籍湖南茶陵,電影導演、作傢。曾在江西插隊九年,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畢業後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導演工作。1994年畢業於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獲得電影製作MFA學位。2001年,幫助完成瞭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遺作《滿山紅柿》,該片被日本NHK評為當年十佳紀錄片。
自編自導瞭九部故事片,在國內外獲得多項嘉奬,代錶作品有《女人的故事》《上海紀事》《假裝沒感覺》《美麗上海》(獲2004年金雞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以及最佳男配)《上海倫巴》《我堅強的小船》等。2017年完成故事片《請你記住我》。
業餘寫作,代錶作品有《迴傢路上》《他們的歲月》《理想主義的睏惑》《電影,另一種審美的可能》《不要給我講故事,我要的是人物》等。《書齋外的學者——紀念賈植芳先生百年誕辰》獲第二屆“《鍾山》文學奬”,《記憶的顔色》2017年獲“《上海文學》奬”。
在取缔记忆的年代,为记忆赋予色彩 李黎 《记忆的颜色》一书,除刘再复老师的序言外共四篇文章,分别是写胶片时代及赵丹、黄宗英等诸多老影人的《胶片的颜色》,写贾植芳先生的《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写一个革命家庭几十年变迁尤其是改革年代巨变的《记...
評分在取缔记忆的年代,为记忆赋予色彩 李黎 《记忆的颜色》一书,除刘再复老师的序言外共四篇文章,分别是写胶片时代及赵丹、黄宗英等诸多老影人的《胶片的颜色》,写贾植芳先生的《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写一个革命家庭几十年变迁尤其是改革年代巨变的《记...
評分回忆并非重温往事 ——读彭小莲的《记忆的颜色》 周实 这是一本由四个非虚构中篇构成的既写了人生又写了内心世界的书。 我在读她的这本书时,看到了她的写作的样子。她一边莫名地倾听着黑夜,一边仔细地追忆往事,她用自己的心和血固定了那些逝去的瞬间。 她的文字是带有她的生...
評分在取缔记忆的年代,为记忆赋予色彩 李黎 《记忆的颜色》一书,除刘再复老师的序言外共四篇文章,分别是写胶片时代及赵丹、黄宗英等诸多老影人的《胶片的颜色》,写贾植芳先生的《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写一个革命家庭几十年变迁尤其是改革年代巨变的《记...
評分在取缔记忆的年代,为记忆赋予色彩 李黎 《记忆的颜色》一书,除刘再复老师的序言外共四篇文章,分别是写胶片时代及赵丹、黄宗英等诸多老影人的《胶片的颜色》,写贾植芳先生的《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写一个革命家庭几十年变迁尤其是改革年代巨变的《记...
這樣的追憶和記錄雖然可以放在那樣復雜又魔幻的曆史背景下去理解和消化,但很難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從心靈到肉體遭遇瞭什麼。一個起初十分純粹的信念被荒唐的時代割裂、碾碎、撫平,最後麻木。那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明白錯在哪裏。最令人悲憤的是那些帶著光芒的人始終未曾有機會綻放,最終灰暗地離場。文字不如野夫優美,有力量。
评分賈植芳那篇不是因為寫的多好,而是賈植芳夠硬骨頭,記憶的顔色那篇不知道主人公是誰,可以放進豆瓣話題裏麵。彭導演走好!
评分在高鐵上花三個小時看完的,紀實文學報告,文筆既溫馨卻殘酷。有不少篇章涉及到“文蛤”,現在能齣版,也算是……哈哈哈。本書由四篇不同的文章組成,我個人最喜歡第一篇《膠片的溫度》,作者在其中迴憶瞭初入上影廠時的點滴。“高效的科技讓電影製作成本大為降低,但廉價卻讓人不懂珍惜,失去瞭對作品的尊重和製作的細緻。技術在簡單後,讓人鬆懈下來,工匠精神可能就在高科技的背後被人性的懶惰所吞噬。”
评分“為瞭錢,我們一次次失去自己,失去自己最初的願望,我們不知道是在哪個拐角上就走岔瞭,迴頭的時候,完全找不到方嚮。我們有韆百條理由為自己的改變做解釋。”
评分小32開,挺好。拆瞭塑封,居然有簽名和印章。20180514-0515。前兩篇關於電影,黃宗英,趙丹,賈植芳,鬍風。後兩篇寫彆人的故事,日常生活。十幾萬字,挺好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