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石懸崖上》被視為充滿象徵色彩的寓言小說。
1939年2月,容格爾在博登湖畔的於伯林根動筆撰寫《在大理石懸崖上》,同年7月底在漢諾威附近的基爾希霍斯特完成寫作。一個多月後,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閱讀該作品的人,都不會忘記容格爾何等精確地命中瞭那個“時點”。誕生時代與作者身份兩重特殊性疊加,造就瞭這部小說的獨特性和爭議性。
恩斯特·容格爾(Ernst Jünger, 1895—1998),德國作傢。在跨越百年的人生中,先後以軍人身份參加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語文壇最具爭議的作傢之一。代錶作有《鋼鐵風暴》《在大理石懸崖上》等。曾獲歌德奬、洪堡協會金奬、巴伐拉亞馬剋西米利安科學與藝術勛章等奬項。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大理石懸崖的陰影裏,靜臥的是蕓香隱廬(溫暖傢園)。 亦幻亦真,驚心動魄。危難關頭,能扭轉頹勢的竟是也還是年輕後輩。 希望在青年手中,毀滅也不意味著消亡,而是通嚮高處廳堂的鑰匙,亦是通嚮永恒的更高存在的路徑。 或者是眼見不太平,就以象徵手法成就此書,恰巧遇見,恰巧語中。
评分像一個神話在現實和魔幻中穿梭
评分生命的意義,在無常之物中重復創世之舉,一如嬉戲的孩童模仿父親的行為。播種與繁衍,建築與規章,繪畫與詩歌,這一切的意義,正在於映照創世之偉大,宛如一麵彩鏡,注定很快破碎。
评分生命的意義,在無常之物中重復創世之舉,一如嬉戲的孩童模仿父親的行為。播種與繁衍,建築與規章,繪畫與詩歌,這一切的意義,正在於映照創世之偉大,宛如一麵彩鏡,注定很快破碎。
评分理念的載體和倒影,植物學的秩序,現實的隱射,暴力和狂熱。譯文有點文縐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