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长篇小说。小说以日本茶道中一年一度的“光悦茶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松子在一年之间的人生变迁。松子的母亲与年轻情人私奔,只剩松子和年老的父亲相依为命。母亲私奔后境遇并不好,父亲嘴上难以原谅母亲,却在意外目睹母亲的那一刻脑溢血发作去世。松子曾与青梅竹马的宗广有肌肤之亲,却在母亲私奔后,被宗广和他家里人抛弃,至今孤身一身。宗广另娶妻子后,马上病倒,婚姻并不幸福,松子父亲去世,宗广撑着病体来吊唁。“只要爱过一次,责任就不能消失。”……一切都随着死亡消失,只有爱留下的余念还伴随活着的人……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生于大阪。一生创作小说百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等。一九六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一九五七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川端作品中总是有一种神秘的光若隐若现,那就是从死亡深渊中射出的” 我十分欣赏译者王述坤对于川端作品中那股淡美气质的解读。且不论日本首位诺奖得主川端康成在发掘古典传统美所达到的高度,单浅薄地以中国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相论之,也能惊奇得发现,当川端以虚无观...
评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人不同" 岁岁年年,仍是延续川端的一直的语言风格与故事内容 而其最大的区别与亮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川端的佛教生死观——死即生的开始 后期的作品充满虚无,但那总漂渺感又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是佛家的虚无渗透 人世间正常的真善美在川端笔下成...
评分读完前几章时,觉得人物关系有点复杂,再加上川端也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几笔,短短几句话信息量极大,于是就画了个图帮助理解;顺便说几句废话,川端对人物心理的把控真是厉害,觉得他的小说里有“眼”这种东西,普通人并不是只是听到很不得了的东西才感到震惊的,心思细腻者有时...
评分“川端作品中总是有一种神秘的光若隐若现,那就是从死亡深渊中射出的” 我十分欣赏译者王述坤对于川端作品中那股淡美气质的解读。且不论日本首位诺奖得主川端康成在发掘古典传统美所达到的高度,单浅薄地以中国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相论之,也能惊奇得发现,当川端以虚无观...
川端康成非常不出名的一部作品,但是写的特别好,虽然还是日本文学“物哀”那一路,但是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以及靠意识流推进故事的方式有《达洛维夫人》的影子~
评分故事由茶会开始,也是由茶会结束,开篇是父亲带着松子去京都参加光悦茶会,其间与抛弃松子的前男友宗广的弟弟幸二偶遇,一年整的光景,沧海桑田,人事巨变,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和年轻情人绀野闹翻了无家可归的母亲回了家,与松子开启了温馨平淡的新生活,前男友宗广离婚后自杀身亡,末篇则是松子在与父亲参加光悦会整整一年之后,和自己已不能与其正常婚恋的幸二相约,为了一场不知道纪念什么的纪念,再次去京都参加了光悦会,并入住一年前和父亲下榻的同一旅馆同一房间,令人百感交集,川端以冷静的观察与娓娓道来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岁一年之中的一段浮世的悲欢离合。出场人物并不多,故事也并不复杂,俗世的故事,但写得并不狗血,文字细碎而美丽,让你不自觉跟着松子从一年的光景中窥得全豹,可以看到她此后的人生必定岁岁年年无波无澜,安稳静好!
评分看了两章,不堪卒读。怎么回事,这翻译的语言竟会如此乏味
评分川端康成的文风自成一体。世间万物尽美,挟住心不动冷漠客观。
评分夏夜难眠,一口气读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开篇的茶会和秋日的镰仓,让人想起前阵子刚看过的《日日是好日》,看到茶道中的术语和器物也就没有隔阂,还有那些画与卷轴,禅意从一开始就弥漫开来。情节方面喜欢松子的独立与通明,作者的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多故事与情感没有明说却都能感觉到。尤其是对于心理的刻画以及对每个人物性格与内心的把握。不留痕迹却字字入心。也喜欢里面提到的看画,那些印象派让人想起奥赛博物馆。虽然一开始希望她和幸二能在一起但后来觉得结局大概不重要,还是这份经历的过程吧。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虽然看的作者的作品不多,但是喜欢这本的氛围和其中的价值观生死观。细节的描写很精彩有画面感。虽然物哀,但是哀而不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