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叢考(增訂本)

史學叢考(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柴德賡
出品人:
頁數:548
译者:
出版時間:2017-6
價格:6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014023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柴德賡
  • 文獻學
  • 史學叢考
  • 學術史
  • 中國史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7
  • 史學
  • 叢考
  • 增訂本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中國古代史
  • 文獻考證
  • 學術研究
  • 曆史考證
  • 史學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瞭柴德賡先生在1931至1956年三十年間在報刊、雜誌上發錶的將近三十篇史學論著。作者多年從事曆史研究與教學工作,為陳垣先生所深許,長於考據,對中國曆史多所鑽研,本文集中所涉研究範圍從五代史、宋史、清史一直到辛亥革命史,對所研究問題多所發明。此外,文集中還包括一些地方史誌的研究以及作者對自己的老師著名曆史學傢陳垣先生及其著作的的評介文章。

著者簡介

柴德賡(1908—1970),字青峰,浙江諸暨人。著名史學傢、教育傢、書法傢。民國時曆任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白沙女子師範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江蘇師範學院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將近四十年從事於史學研究和教育實踐,是陳垣史學的主要傳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柴先生的著述和講義得以不斷齣版,有《史籍舉要》、《資治通鑒介紹》《清代學術史講義》等。

圖書目錄

明季留都防亂諸人事跡考上
宋宦官參預軍事考
《鮚琦亭集》謝三賓考
論歐陽修的《新五代史》
《資治通鑒》及其有關的幾部書
《四庫提要》之正統觀念
記貴陽本《書目答問》兼論《答問補正》
重印《書目答問補正》序
重印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的版本問題
陸秀夫是否放翁曾孫
關於《杜臆》的作者王嗣奭
萬斯同之生卒年
全謝山與鬍稚威
王西莊與錢竹汀
王鳴盛和他的《十七史商榷》
章實齋與汪容甫
試論章學誠的學術思想
跋顧亭林《緻歸元恭劄》墨跡
跋《邵念魯年譜》
嚴繩孫手劄
記《永禁機匠叫歇碑》發現經過
《辛亥革命》敘言
蔡東藩及其《中國曆代演義》
重印《孽海花》序言
天堂蘇杭說的由來
從白居易詩文中論證唐代蘇州的繁榮
明末蘇州靈岩山愛國和尚弘儲
中國曆史研究法
中國古代曆史紀年問題
《通鑒鬍注錶微》淺論
陳垣先生的學識
我的老師——陳垣先生
增訂本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史学丛考》是已故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初版由刘乃和教授编定,此次柴念东老师新增加了一些搜集到的柴先生的论文,推出《史学丛考》(增订本)。 柴德赓先生长于考证,深得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亲传。在柴德赓先生早期著作中,“三考”,即《明季留都防乱...

評分

《史学丛考》是已故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初版由刘乃和教授编定,此次柴念东老师新增加了一些搜集到的柴先生的论文,推出《史学丛考》(增订本)。 柴德赓先生长于考证,深得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亲传。在柴德赓先生早期著作中,“三考”,即《明季留都防乱...

評分

《史学丛考》是已故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初版由刘乃和教授编定,此次柴念东老师新增加了一些搜集到的柴先生的论文,推出《史学丛考》(增订本)。 柴德赓先生长于考证,深得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亲传。在柴德赓先生早期著作中,“三考”,即《明季留都防乱...

評分

《史学丛考》是已故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初版由刘乃和教授编定,此次柴念东老师新增加了一些搜集到的柴先生的论文,推出《史学丛考》(增订本)。 柴德赓先生长于考证,深得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亲传。在柴德赓先生早期著作中,“三考”,即《明季留都防乱...

評分

《史学丛考》是已故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初版由刘乃和教授编定,此次柴念东老师新增加了一些搜集到的柴先生的论文,推出《史学丛考》(增订本)。 柴德赓先生长于考证,深得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亲传。在柴德赓先生早期著作中,“三考”,即《明季留都防乱...

用戶評價

评分

“陳門四翰林”,餘遜重點在秦漢史,周祖謨長於語言文字之學,啓功以書法名世。得陳援庵學術真傳者,柴德賡一人而已。難怪裏麵有些考證文章,混入陳垣著作裏,也不遜色。

评分

文筆硬實,都是乾貨。

评分

文筆硬實,都是乾貨。

评分

研討會上,劉、陳諸先生特地拈齣《叢考》中的幾篇文章,評價甚高。並認為這部論文集取名《叢考》十分貼切,“考”正是柴先生史學研究最擅長處。

评分

柴先生與錢仲聯先生都是1908年生人,可惜柴先生1970年就不幸去世。如若不然,1981年首批博導,必然在列。蘇大曆史學的發展,肯定是另外一種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