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自然,体现材料的真味
饮食为媒,以“和食”观“和魂”
……………………
◎ 编辑推荐
★ ·从《深夜食堂》的人生百味,到《和食双神》的匠人精神……日本料理的表象之下,蕴藏着一个民族怎样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内涵?
·我们熟悉的寿司诞生于19世纪、刺身的历史亦不久远,这些日本传统食物最初是何模样?它们的出现有着怎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奈良与平安时代“公家文化”的“式三献”有哪些食物与礼仪?
·日本料理自古刀功胜火功,如何娴熟优雅地切割一条鱼乃室町时代武士修养之一……
★ 由上古叙至当下,首部由国内学者撰写、通过日本料理探讨日本文化的专著;
★ 严谨的文献依据结合考古成果与亲身经历,深刻而不晦涩,生动而不枯燥;
★ 时隔八年全面修订,更新大量数据,新增16页彩插、44张彩色照片。
……………………
◎ 内容简介
我们熟悉的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面等传统日本食物最初是什么样子?“怀石料理”“会席料理”如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样貌?外来饮食又对日本传统料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梳理了大量中日文献、考古成果,结合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从日本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讲起,论述了日本料理如何由带有浓郁东亚大陆色彩的饮食,发展至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的飨宴》《观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合著)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日清、日俄战争》等12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
喜欢看动漫看日剧的朋友相信都知道日本人吃饭之前都会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我收到食物的生命”。我的翻译是“吾受惠于食物之灵”。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万物有灵,是食物本身的生命赋予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一般在吃饭之前,都会感谢...
评分相较于日本人对吾国吾民深入骨髓的透彻研究,我国人民对于这个一衣带水,时敌时友的临邦关注的远远不够。 以上,不光是个人在图书馆里对着寥寥数本《日本学研究》的一声叹息,甚至在日本料理店吃饭时也常有此念兴起,毕竟要找个有现磨山葵的寿司店实在太难。 做为一个伪业余...
评分生活中很少遇上不爱吃的人,遇上美食,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抵抗力的。只不过吃货也有高阶和低阶之分,低阶的吃货主要是吃个味道,而本书的作者徐静波老师就算是一名高阶吃货了,人家吃的可不只是味道,还精心研究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和食》这本书结合日本历史,将日本饮食的发源...
评分看似枯燥而繁密的文字排版,没有一张精美的彩色照片,低劣的纸张质量,似乎都预示着,这本书要么是乏味的研究典籍,要么就是粗制劣造的垃圾图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立刻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然而,只要用心读上一两页,印象立即改变。书中旁征博引的历史典故,对于...
2019年经历颇丰,职场机缘借调上海半年、回归鹏城后又历经角色变更,再来就是忙碌于小窝的寻觅交易和全面翻新,尔后收拾首尾的两场突如其来的手术,万千滋味,何足为他人道也? 此书是关于饮食的半严肃书籍,在我看来是兼具考据和文学性,读来很是有趣,也颇有异域风情。十一月初第一场住院期便开始翻看,这次岁末的第二场终于勉强看完。适逢全麻后或有些神智恍惚,刮了根尖囊肿附赠连拔四颗智齿、短期内完全丧失了撕咬切割咀嚼吮吸一干功能,只能勉强以米汤、豆浆、稀粥等流食度日,两颊肿胀形同仓鼠呆萌,鼻黏膜及支气管因插管受损呼吸偶有困难…… 但即使肉体不适感强烈,读此类事关美食的书籍非但不是“自虐”,而是真爱!오빠采访我这两次住院感悟,欣然觉得追逐美食将是一生孜孜不倦的享乐~ 何乐不为?何乐不为!
评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就是对本国文化的深入认识。
评分有趣有趣 从演化的角度讲饮食
评分cssy1
评分这本书在日本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讲述日本饮食的源流、演变与精进,非常长知识,可以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吃货。而且看完这本书以后,再吃到日本的美食不能只会说“好好吃”了,可以给身边的朋友安利一下这种美食的历史背景。这本书是近一段时间读到的比较严谨有深度又有意思的消遣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