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著名作傢斯蒂芬·茨威格的自傳體迴憶錄,迴憶瞭一戰前歐洲秩序井然、從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學、大學歲月,在世界各地的遊學經曆和藝術創作生涯,與歐洲文化名人的真摯情誼,一戰爆發的真正原因和一戰中人們失去理智的戰爭行為,以及戰後的道德與價值觀的倒退與混亂、法西斯的崛起和一個時代的結束。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傢、小說傢、傳記作傢,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麯摺、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齣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譯者:史行果,資深德語翻譯者,歌德學院北京分院固定閤作譯者。曾任中國社會研究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德國De Gruyter(德古意特)齣版社駐北京辦事處首代,參與組織過多次大型國際會議及研討會。從事翻譯過多部重要德語學術及大眾讀物作品,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永不枯竭的話題:裏爾剋藝術隨筆錄》《不平等的世界》《三大師:巴爾紮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動物界的自我保健》等等。
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国家。 ——(法)勒南 基督教的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 ——(德)海涅 没有任何一份文明的记录不同时是一份野蛮的记录 ——(德)本雅明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独裁、压迫、掠夺,而是所有这些历史阴影总是挥之不去,总是像...
評分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妻子双双自杀离世。 以此时间为轴,两年之前,1940年,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写就;两年之后,1944年,该书才得以出版。 在茨威格写这本书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十九世...
評分 評分自己开了一个公众号,都是读书笔记,写着玩 ID:xicowebi(夏虫问冰) 都道20世纪世界乱成一团麻,然而,战争的记忆随着上上辈老人家的离世而消失,重复安稳的生活早已让当下的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回溯到一百年前的今天,正如当下一般,又何曾有谁打心底里相信,风风火火的大...
1914年的茨威格可以不用護照就遊曆北美和印度,而到瞭1936年,“他還需要一個護照,不然就不能被當成人樣對待”。從一個歐洲思想自由的公民,到身體被限製的難民,眼看曾經熟悉又美好的舊世界崩塌毀滅,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僅能通過南美的一綫曙光照亮周身。這對於茨威格這種一生都在找尋思想自由的人來說,是何其大的侮辱。 而如今,我們似乎早已熟悉這種被限製的“自由”,稱其為規矩,這算是悲哀還是幸運? 茨威格的敘述,仿佛一部跨越20世紀上半部的紀錄片,溫情,人文,戰爭,反動。 第一次深刻意識到20世紀初的一戰對於歐洲和以及後續20世紀發展的影響。當然,也感慨於茨威格廣泛而炫目的交際圈,羅曼羅蘭,佛洛依德,以及僅僅一句勾勒的達利,這本書仿佛一麵神奇的鏡子,可以看到一切水月鏡花的背影。
评分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评分命運對於19世紀末的知識分子最大的摺磨就是讓他們看著自己眼前的那個熟悉而又美好的舊世界毀滅崩塌,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评分被作者群星薈萃的交際圈震驚瞭
评分茨威格說羅曼·羅蘭是歐洲的良心,其實他自己也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