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前景

现代性的前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弗格森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杨芳
出版时间:2017-9-1
价格:9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0929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现代性
  • 民族志
  • 非洲
  • 文化研究
  • 城市
  • 国际发展
  • 历史
  • 现代性
  • 前景
  • 哲学
  • 社会
  • 文化
  • 思想
  • 发展
  • 变革
  • 批判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当代非洲的民族志

模糊的“现代主义”、单一的“发展理论”、伪城镇化

“非洲之星”赞比亚的矿工眼中的家国社会变迁

对“一带一路”进程有何启发?

·

·

【内容简介】

·

·20世纪中期以后的赞比亚曾被誉为非洲未来之星,其经济曾因铜矿和其他资源的出口而发展迅猛。然而从70年代中 期开始,赞比亚城市的经济开始恶化。

·

本书以民族志的方法记录了赞比亚以铜矿为代表的经济的幻灭,揭示了现代化宏大叙事的崩溃,探究了赞比亚在经济急速倒退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回应。

·

作者以铜带省矿工的经历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了赞比亚矿工如何理解他们在社会、文化和经历方面的“进步”和“退步”,以及他们与家庭成员、朋友、铜矿公司、政府机构的动态关系,以此描述了社会变化以及城市化叙事的失败,并提出了一套替代分析的工具。

·

作者对现代化神话的破灭进行了反思,引导读者了解今日的非洲,并进一步思考现今全球化经济成功的虚幻性。

·

·

【媒体及学界评价】

·

长久以来,赞比亚的案例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中的社会进程提供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经验参考,而弗格森的《现代性的前景》则是这种研究传统下的又一力作。本书以其翔实的记述、丰富的数据和精巧的理论性研究,足以被纳入城市人类学研究经典之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

通过《现代性的前景》一书,弗格森再次为人类学的学科重建做出重要贡献。他以一部鲜活的民族志,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末城市生活中对文化与世界主义的新解读,同时,他的宏观性关怀也有助于我们看到一片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被“适时”遗忘的非洲大陆。这是中肯、有担当且精巧的当代人类学研究典范。——Ulf Hannerz, 斯德哥尔摩大学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思想型著作,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我非常钦佩弗格森对非洲现代性的独到见解。他对文化的解析总不离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经济的现实考量。对于他的信息提供者(报导人)和城市研究的人类学前辈们,他严苛而又富于悲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内容丰富,跳跃性强,既有“万恶的”后现代给生活带来的艰辛,也有关于城市中富有创造性的“休耕轮作”文化的精彩叙述。弗格森关于忧虑的、冲突的和来自某种暴力天性的两性关系的解析至关重要。这实为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非洲研究著作,应该请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读上一读。——Megan Vaughan,牛津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美国人类学家,主要从事国际发展的政治学和人类学研究,以其深刻的发展批判立场而闻名。他曾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文学学士学位,并于1985年获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人类学系主任,并于2010年被开普敦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系主任。

·

其主要研究地区为南部非洲(以莱索托、赞比亚、南非和纳米比亚为主),涉及广泛的理论和民族志研究问题,包括发展的政治学、城乡人口迁移、地区财富的变迁、矿业城镇的城市文化等。主要著作有《反政治机器:莱索托的“发展”》(1990)、《文化、权力和地方:批判人类学探究》(1997)、《人类学的田野:田野研究的边界和地点》(1997)、《全球化的阴影》(2006)、《授人以鱼:分配的新政治学》(2015)等。

【译者及校对】

·

杨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

王海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与环境效率研究、人口与发展研究、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对外援助研究。

王妍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发展研究、乡村治理及性别与发展等。

·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发展、非洲发展研究。

目录信息

第一章:理论上的铜带省——从“崛起的非洲”到衰落的民族志
第二章永久性的期待——流动工人、现代主义叙事及“全方位”城乡居住策略
第三章:乡村纽带,城市风格——文化二元性的理论阐释
第四章:“回归故土”?——“返乡”流动的微观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家庭生活的期待——男人、女人和“现代家庭”
第六章:亚洲的缩影——意指、喧嚣与都市风格
第七章:全球性的失联——驱逐与现代主义余波
后记
附录:矿工来信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非洲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渴求无疑是存在的。失去希望的经历对非洲很多地方的人民并不陌生,寻求积极稳定的未来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腾飞和发展,总体的势头欣欣向荣。对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现在不好,未来也不会...

评分

非洲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渴求无疑是存在的。失去希望的经历对非洲很多地方的人民并不陌生,寻求积极稳定的未来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腾飞和发展,总体的势头欣欣向荣。对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现在不好,未来也不会...

评分

非洲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渴求无疑是存在的。失去希望的经历对非洲很多地方的人民并不陌生,寻求积极稳定的未来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腾飞和发展,总体的势头欣欣向荣。对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现在不好,未来也不会...

评分

非洲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渴求无疑是存在的。失去希望的经历对非洲很多地方的人民并不陌生,寻求积极稳定的未来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腾飞和发展,总体的势头欣欣向荣。对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现在不好,未来也不会...

评分

非洲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渴求无疑是存在的。失去希望的经历对非洲很多地方的人民并不陌生,寻求积极稳定的未来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腾飞和发展,总体的势头欣欣向荣。对于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现在不好,未来也不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几乎每章都夹杂了很多不甚相关的理论讨论,严重影响阅读兴趣。如果单说民族志,可能看看第一章也就差不多

评分

这本书的扉页,还留有你的签名。

评分

“当学术及大众意识形态长期以来都以来发展和进步、崛起与前进等比喻的时候,对衰退的普遍而持久的看法将意味着什么?面对目前非线性和反线性的发展模式,我们如何在现代化的某种目的论的元叙事框架下修正传统的知识和方法论,以解释非洲的城市化?”

评分

讀的過程,其實充滿悲傷,尤其到了最後一章。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現代性的迷思帶給讚比亞人的,並非是一個正面的結局。頁230,「……『西化的非洲人』感受到的壓力尤其大……(他們)非同尋常的存在動搖和威脅了殖民地社會的種族等級制度。也正是他們感受到了不僅是被排斥而且是被驅逐的刺痛——他們過去曾經相信有可能成功跨越邊界,現在卻被推回原來的一邊。」對於國家而言,亦然。頁243,「對『發展時代』的終結,人們體驗道德不是一種解放,而是一種背叛的感覺……」。我們從讀費孝通開始,一直在思索所謂「現代性」對於中國社會的衝擊,大約也同樣值得再三思考。頁107,「瑞格舞」Reggae 就是雷鬼。。。

评分

弗格森提出的是一套看问题的适当角度,是常识性的而非感性上的接受或是一种新模式。由此而言人类学既是一种避免,在文中是以趋避理想型阶段化过度的概念化思维,而寻求各种可能性存在的多元模式,用弗格森的话讲是“在‘不是’什么中寻找”——但在以“猜疑”与厌女症作为性别化政治经济体制相伴而生的情感产物的结论时他犯了相似的错误。被渴望的所谓常态生活与村民们的巫言一般,是为对农村社会不接触与接触之间人类自私欲上的抉择,对此的回答不同于政策或“发展”趋势的直接作用,它像是一道符咒,土地是月球,不止是穆侃德先生,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火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