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只给你基因,也给你命运!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如同烙印刻在我们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的感情。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因为在每段关系里都有6个人:你、我和我们的父母。
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步。若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能够用语言表达,创伤才有了疗愈的契机。作者许皓宜帮我们梳理爱恨纠缠的情绪,把我们说不出口的感受,用温婉、清晰的文字呈现出来,带领我们从理解父母到自我觉察。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改变我们的内在,才能真正收获外在顺遂的关系。
许皓宜
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具有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认证合格咨商督导资格。
随着年岁往上攀爬,皓宜越来越体会到: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系所的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父母亲。
①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的很好,内心却总在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②矛盾意向 ③依赖的感觉往往会让我们理想化这个人,也理想化这段关系 ④一种失去后才迅速膨胀的“理想化情结” ⑤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
评分很遗憾,我自己也是一个有着“父母病”的人。我还有点担心,怕自己用错了这个词,以为它和“公主病”同意,作者徐皓宜的《与父母和解》这本书对此做了正解,指那种把所有错误都归结于父母的病。 自从姥爷去年去世后,我的母亲就总是患病,有的还查有出处,很多都被认定为无病...
评分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思想、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影响命运的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养成的。当一个人如同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首先受到的外界影响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构筑了人...
评分很遗憾,我自己也是一个有着“父母病”的人。我还有点担心,怕自己用错了这个词,以为它和“公主病”同意,作者徐皓宜的《与父母和解》这本书对此做了正解,指那种把所有错误都归结于父母的病。 自从姥爷去年去世后,我的母亲就总是患病,有的还查有出处,很多都被认定为无病...
评分看完《与父母和解》当天下午,突然得知朋友的母亲去世了。当时已经是下班时间,我还在办公室,快步走到无人处,拨通朋友电话。电话那头的西北汉子已然泣不成声。不知道如何安慰,节哀顺变好像是唯一能说出的制式的场面话。 简单几句,挂了电话,想到这几天看的书,想起翻开这本...
理论体系和深度都有所欠缺。更多的是案例拼凑分类再加作者评论。整书内容,太柔弱了,浅尝辄止,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停留在认知阶段。父母的分类也是很让人一言难尽,至少我的父母类型并不落在其中。真的很可惜市场上大部分亲子关系都是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而“成年子女与父母相处”这个话题却鲜有涉及。中国家庭黏性太大,传统孝道伦理太过禁锢,父母干涉成年子女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大旗,动不动念不孝孽子的紧箍咒,成年子女有苦不敢言。难道就是要通过对80后90后父母进行教育,才能在成为不干涉的成年子女父母嘛?
评分初次读这类书,对于关系、和解之类的概念几乎空白,看罢了,顿觉原来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彻底。作为人与人关系的诸多问题,大致都能在父母和家庭中找到根源。和解可能只是一个办法,积极主动的办法则应该是努力纠正这些问题,而不是留着和解。
评分99页的表格,填得我眼泪汪汪。我对父母的责任感,近年来以愈发严重地变成内疚感。这种内疚和压力,每月一次地让情绪崩溃。这本书没有我想要的答案,但是缓解了伤痛。
评分难以和解
评分能帮助我们认清问题的存在和来源;解决方案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