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中國化"

把中國"中國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王學典
出品人:
頁數:382
译者:
出版時間:2017-1
價格:CNY68.00
裝幀:
isbn號碼:978720814275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學術史
  • 王學典
  • 文史哲
  • 顧頡剛
  • 本科
  • 新書記
  • 史學
  • 儒學
  • 中國化
  • 文化自信
  • 民族復興
  • 意識形態
  • 思想理論
  • 新時代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文化傳承
  • 國傢認同
  • 發展道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八大以後,整個中國的精神氣候、文化氣候、學術氣候正在發生深刻變遷,朝著更加本土化的方嚮發展。近30年中國社會科學高速發展繁榮的局麵正在走嚮終結。人文學術,特彆是中國古典學術、傳統文化研究正在從邊緣重返主流。該書作者正是從這一判斷齣發,以非凡的洞察力和罕見的概括力,從全局上對這一變化作瞭大尺度的分析和極具啓發性的闡述。作者提齣“把中國‘中國化’”這一極富學術含量的命題,並從這一命題齣發對官方和學界的一些文化動嚮進行瞭慧眼獨具的討論。其對當前中國人文大勢的解讀,視野宏闊,邏輯嚴密,頗具原創性,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例如,作者認為,傳統文化要想走嚮世界,並成為國際思想界的主流,就必須與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展開深度對話。儒學要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導價值觀,就必須根據自己的基本原則去創造齣一種高於自由主義的生活方式。這些論說,遠超流俗,體現瞭作者處理宏觀問題的超強能力。書中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如如何處理儒學和馬剋思主義的關係?如何處理儒學與西方中心論的關係?如何處理儒學與現行的學科設置、學科體係、學科框架的關係等,都做瞭新穎獨到的論述。尤具價值的是,書中對社會科學諸學科的轉型之路也做瞭極富遠見的勾畫,提齣社會科學諸學科的生命力和齣路,在於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對中國經驗和中國轉型問題的探討上,並嚮全世界提供對這種轉型的說明和概括。作者認為,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麵臨著一個本土化的轉型,其本質就是把中國經驗升華為一般的理論原則,從而修改、修訂被我們視為普適規則的那些經濟學預設、政治學預設、法學預設。本土化轉型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惟一齣路。而中國學界的世紀任務,就是要煆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範式。這些觀點均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意義。

著者簡介

王學典,山東滕州人,1956年1月生,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長期緻力於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等,齣版有《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等,主編《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山東文獻集成》等。

圖書目錄

序 本土化:學術與意識形態的雙重訴求/1
人文大勢
中國嚮何處去:人文社會科學的近期走嚮/3
把中國“中國化”
——人文社會科學的轉型之路/30
曆史上的“中國”該如何被敘述
——試答基辛格之問/47
倡導一種對待國學的理性態度/57
西方儒學研究新動嚮/62
我們必須以國傢儒學院自期
——寫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重新組建之際/73
復興儒學,山東肩負特殊使命/84
新啓濛仍是當下中國思想界的一支勁旅/89
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97
2015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103
近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報告/111
重返本土的中國史學
從反思“文革”史學走嚮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史學/121
從史學理論重返曆史理論/134
在創造曆史中研究曆史/144
從西方話語中拯救中國曆史:“本土化”史學的迴歸/156
從“河東”到“河西”:曆史學的冷熱輪迴/166
學苑省思
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寫在《顧頡剛全集》齣版之際/177
把顧頡剛研究推嚮一個新高度——在《顧頡剛全集》齣版發布會上的講話/186
《尚書》學:從顧頡剛到劉起/189
“顧頡剛研究”應更多地納入到學術史範疇中去/196
啓濛的悖論——龐樸與八十年代傳統文化的復興/199
龐樸:齣入於史學、樸學和哲學之間/211
龐樸先生紀略/218
韆鞦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痛悼張金光先生/224
學術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綰閤——山東大學1950年代文科輝煌的由來/235
走一條不為時風所動的厚重辦刊之路——為慶祝《文史哲》創刊60周年而作/241
走一條寬廣的人文學術人纔培養之路/245
讓世界更好地瞭解和觀察中國——《文史哲》英文版發刊詞/252
堅持“學術本位”鼓勵成名成傢——對“學術立校”主張的初步理解/255
從“誰主沉浮”到“我的工作在哪裏”/260
與媒體談傳統文化復興
推進儒學研究重建禮儀之邦/267
與新華網記者談儒學/280
中國文化內部各大闆塊之間應該展開對話——“鳳凰國學”就“儒墨高端對話”訪王學典教授/286
協同創新打造國際一流儒學重鎮——訪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教授/308
漢學與宋學並重德治與法治共進/318
曆史學若乾基本共識的再檢討及發展前景——訪王學典教授/325
“數十年人文思潮之起伏盡收眼底”——訪《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教授/346
讓世界瞭解中國人文學動嚮/356
對話,文明相處的最好方式/361
文史復興:重建山大人文學科的話語權和號召力——訪王學典教授/367
不圖腰纏十萬貫,但求坐擁五車書/37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部分和最後一部分的文章都透露著一股陳腐味。王學典對“本土化”理解,即重申本土傳統思想資源的重要性,要求“創立高於自由主義的生活方式”,還是脫不瞭韆百年來儒傢玩的意識形態的那一套。其實相比利用傳統思想資源,提煉特色理論,更為實際的是多關注本土的問題。理論和思想資源並非僅是的意識形態戰的工具,說到底都是要為瞭解決實際問題。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從“河東”到“河西”》、《啓濛的悖論》兩篇文章,很有思辨性,它們是能體現作者作為一個史學史傢、思想史傢的水準的。紀念張金光先生的文章也讓人印象深刻,充滿溫情與辛酸。

评分

比較認可王院長這些年的說法。矢誌於儒學復興的人,也應該思考這些問題。雖然我還是有些審慎地悲觀。

评分

中國學術的“中國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目前學界的共識。但是中國化就是儒學化嗎?國學也僅是儒學嗎?雖然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學在中國的地位也很特殊,但這樣的一種傾嚮卻是值得繼續商榷的。

评分

中國學術的“中國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目前學界的共識。但是中國化就是儒學化嗎?國學也僅是儒學嗎?雖然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學在中國的地位也很特殊,但這樣的一種傾嚮卻是值得繼續商榷的。

评分

用振聾發聵和偉大來形容這樣的學者一點也不為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