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菊与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品人:
页数:372
译者:吕万和
出版时间:2017-1
价格:3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0120517
丛书系列:日本丛书
图书标签:
  • 日本
  • 日本文化
  • 文化研究
  • 商务印书馆
  • 日本研究
  • 社会学
  • 2017
  • 文化
  • 日本文化
  • 社会习俗
  • 民族性格
  • 历史研究
  • 文学作品
  • 身份认同
  • 性别角色
  • 传统价值观
  • 生活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其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其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吕万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曾任天津市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咨询委员(1989年)等。出版作品有《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明治维新与中国》一书(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等。

目录信息

增订版前言
译者序言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义理最难承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附录一: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
附录二: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评分

读书的时候就被无数人推荐的书。以前不屑于了解,后来想明白了,讨厌一样东西也应该弄明白原因,不然就是糊弄自己。 一边读一边想起了《聪明的一休》,本尼迪克描写的幕府时代与一休中的描写没什么差别嘛。 还记得桔梗店老板的卑躬屈膝样子吗?那时候商人是比较富裕的,但商人...  

评分

最近看了某著名知日文化人介绍怨灵史观文章,论点倒也不新鲜,但其中有些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他说“今天的人不能用今天的想法看待古人,我们中国人也不能用中国人的想法看待日本人,匪夷所思是正常的罢。”,这也代表了今天许多所谓的知日人士的看法,即强调日本文化的特...  

评分

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评分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用户评价

评分

遑论作者部分结论的谬误,作为太平洋彼岸基督教文化下的学者,能以此文化研究模式透析日本文化已属不易

评分

之前看村上春树还不觉得他笔下的人物到底有多没有日本性,现在看来简直是颠覆了日本人所有的个性,完全是没有归属的人。看了太宰治和夏目漱石之后对于他们的过于敏感的人物性格也仿佛找到了根源,而非只是单纯的塑造一个特殊的人物性格而已。对我也是觉得针对于人类学来说或许这样是对的,但是文化在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并不具有广泛性,只能针对战时的所接触到的那些人为对象而言,日本人是这样的。但是概论起来还是说不好。拘谨克制耻感等价报恩,可能是生活的太没自我空间了所以不得不时刻警惕维护尊严保持次序,政治态度大转弯也能自己圆回来外国人看来是耻他们自己就认为是认错改了就好,这和他们的日常行为不是矛盾吗。对于天皇或者整个君主立宪制的存在必要产生疑问。日本学者的评论非常有帮助,好想看本日本史

评分

19.5.21 阅读完成

评分

比较贴切,虽然有不少例证,但还是缺少样本。作者本人没有到日本的真实经历,所以缺乏对日本当时本土民众的调查,当然也就少了一些实况。不过也是很了不起,尤其对日本 恩 义理 儿童教育这几块的内容。值得一读。

评分

19.5.21 阅读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