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其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其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吕万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曾任天津市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咨询委员(1989年)等。出版作品有《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明治维新与中国》一书(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等。
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评分《菊花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
评分中日文明在外表上看来极为相似,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和文字律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佛教信仰和儒家礼仪。但当两个文明逐步向现代过渡之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日本很快就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令人诧异的变革,而中国却在守旧与进步之间步履蹒跚。两者的表现与各自的现代化起点...
评分在我看来,尽管本尼迪克特同学多次有意识地对照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但是她写到的那些日本特征还是有好多应该算在中国头上。比如重视等级秩序的传统,情义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重视一些非功利的个人修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等等。 真正属于日本独特性的,应...
评分属于长知识的那一类书 辩证看待吧
评分比较贴切,虽然有不少例证,但还是缺少样本。作者本人没有到日本的真实经历,所以缺乏对日本当时本土民众的调查,当然也就少了一些实况。不过也是很了不起,尤其对日本 恩 义理 儿童教育这几块的内容。值得一读。
评分本书是有立体感的,一方面内容精彩毋庸置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分析、联想能力之深刻严谨。另一方面,对于译者及注释工作者,我也充满崇敬之情。注释需要耗费巨大精力,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一名优秀的翻译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对照75周年纪念版,本书注释将我阅读过程中的全部疑惑均考虑在内,同时阅读感流畅若饮甘泉,可谓快哉。在作者小传部分依旧生动,相比仅对作者LGBT身份的浅析有价值许多。我在前后两次阅读译者序言补记时,译者吕老师妻在离世前对本书校译所投入的关注让人感动。
评分作者牛逼。 “忠”、“孝”、“情理”、“感官”并没有交织成日本文化,而是拼接出了日本文化,因此日本文化中出现了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理解的矛盾性。但正如我们不能用拉格和艾尔工艺来评价啤酒的优劣一样,存在即合理。 作者的一个观点对我触动颇深:日本一再从中国伦理体系中吸取营养,“忠”、“孝”都是汉语,但中国人没有把这两项道德看做无条件的,其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统治者、父母必须“仁”,否则将失去人民和子女的“忠”、“孝”。在日本,“忠”、“孝”成为了道德体系的制高点,“仁”被排除在了道德体系之外:“仁”固然是值得称道的美德,但它是份外之事,你并非非做不可......
评分1948年的书,虽然已经不能描述当下的日本,但对恩和债的论述真的是切中东亚文化的要害。没有田野调查,隔着大洋写出这样一本书真是厉害了。这增订本最后收录的三篇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真好,帮读者更客观地去读此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